时间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资源,它是公平、无法代替和挽留的。
但是,它却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最为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对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控制,在完成预定目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对于时间资源地浪费。如今,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被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设备所充斥,这也就势必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学会如何科学管理时间是一项必须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对其整个大学生活的质量,甚至是对其个人价值地体现及其人生目标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下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
时间价值观念错误,导致生活学习思想出现偏差。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性格都有所不同,致使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定位,这也直接决定了每一位大学生对待时间有着不同的态度。例如,在大学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班级里的班干部成绩都不是很突出,造成这一现状是因为大学生活和以前的初高中生活不同,对于班干部而言,要想更好的为班级做贡献,维护班级的荣誉,他们多数会选择通过各种的刘颖颖 刘 兵 夏 超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日照 276800)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并对学生们的思维学习以及性格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装备,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时间,已经成为了各高校思想教育的一大重点。为此,本文对当下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关有效引导措施,希望能够帮助高校更好的完成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思想教育,提升各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分析;策略研究活动来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效果,从而使得在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缺少充分的时间,就更没有详细的时间管理和规划,并且,如果将精力过多投入到活动参与中,而忽略了对最为关键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管理和安排,这将会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受教育质量,从而导致在时间管理方面出现混乱,最终使得各方面都失去效果,得不偿失。
时间管理能力不强,对新媒体设备抵抗能力弱。时间管理所表现的是大学生管理和利用时间的能力,它体现在对一系列目标的活动安排过程中,并能够通过以分配管理、设置安排、目标测定等方面进行评估的一种能力。据研究,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和分配上出现问题,不仅是缺乏时间控制观念,有很多学生甚至根本不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管理时间过程中出现极大的困难[1]。拥有良好自控能力的学生占不到整体学生的一半,对每日、每周、每月进行详细规划的学生仅占到20%。在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学生是带着满怀希望来到这里,刚开始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及意识还比较强,但自由放松的大学环境导致他们逐渐放纵自己,逐渐迷失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装备中,自身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部分大学生善于利用新媒体设备来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很多学生由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过程,面对这些珍贵的时间资源,他们无从下手,没有老师和学校的管理和帮助,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导致他们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混乱,影响自身成长和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强,在大学生活中,他们能够善于合理利用新媒体设备的便捷优势,通过合理规划设备使用时间将课余时间不断充分利用起来,并不断完成预定目标,在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提升,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新媒体下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有效引导措施
结合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制定详细的活动目标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是提高时间资源效率的重要前提。要想实现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有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提升的学校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立明确的活动目标,再是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更多学生认识自我,并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帮助到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获得提升。由于大学生的专业范围广泛,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内容也不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来开展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将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主题列为一项重要的专题[2]。例如,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可以将时间管理的基本概念引入到新生的日常学习中,逐渐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识,并为他们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他们对时间进行详细的管理与规划,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时间管理能力。面对高年级学生,学校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引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比如,“ABC分析法”、“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等,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的实践管理,帮助学生有意识、有能力去完成时间管理和规划,从而更好的利用时间,更高效的实现预定目标。对于准毕业生来说,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时间管理培养,可以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观念,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分层次的指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明确目标来不断来完善和提高自己,从而减少学生对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学会珍惜时间资源。
营造校园内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提升其时间管理能力
学校除了要求大学生完成自身的学习目标外,还要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校内外部环境,在宿舍里打造和谐的生活文化,在班级校园里创建有效的学习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还能够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从而更好的完成对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的培养和教育。
打造良好的宿舍生活文化,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时间管理并不只局限于知识学习上,在生活方面也应该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宿舍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们基本都来自于同一专业、同一个班,平时都是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这对学校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这对帮助提升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意识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而对于那些极个别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受到其他拥有良好习惯的学生的影响,逐渐在思想上改变自己,进而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了解不同宿舍的具体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制定合理的相关时间管理制度,也恰好可以利用新媒体设备来布置一些预定目标,让学生有事可做,这样可以合理的避免学生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设备,尽可能的消除新媒体设备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还可以促使同宿舍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监督,这样在彼此督促和影响的情况下,不断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来完成相关预定目标,从而实现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提升。
利用新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榜样的影响作用是无穷大的,学校可以在教室里或者校园里设置名言和标语,创建一种良好的时间管理文化氛围。另外,可以合理利用新媒体装备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信息和方法,设立学校的专属网络交流平台,并有在线老师提供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减少时间的压迫感,消除手机和电脑等装备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以及老师的长期影响或指导下,会不断增强自身时间管理意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来逐步提升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时间管理方法,提高时间资源的利用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管理经验和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名言警句,增强他们的时间管理观念意识,另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书籍,以此来促进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且文化知识能力较高的学生,在校园内举办一些有关时间管理的文化活动以及专题演讲,传播更多的时间管理的文化知识,指导更多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教师可以先培养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干部,使他们熟练掌握时间管理的技能和方法,让他们帮助更多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减少出现许多学生因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导致无从下手的情况,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知识,并不断提升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进而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3]。
注重时间管理教育,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意识时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被人们比作黄金以及生命,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时间管理技能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
学校要尽可能的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的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导其形成良好的时间价值观念。因此,学校要注重开展时间管理的教育工作,可以专门设置一些教育课程,让学生认识到有效利用时间的价值,重视时间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过程中将会发挥的关键作用,从而使时间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意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学过程,它需要拥有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作为理论支撑,另外,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多个方面的积极努力,并且需要其进行长期的坚持,这样才能发挥出时间管理的真正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因此,学校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创建时间管理教学体系,为管理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这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并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杜改凤,王明娟,周娟娟,岳庆红.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李小龙,高晓红,李俊文.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研究——以三峡大学学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
李馥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及引导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