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语文阅读教学之本
2013年10月16日 13:40 作者:陈 飞陈 飞
(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江苏 无锡 214421)
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本解读是影响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解读文本时,不仅是对字词的细读,也要对背景性知识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阅读总是围绕文本而展开的。这种对话碰撞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其次,以文本来对照自己,并从中受到情操与趣味的陶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综合素养。
一、引导学生读透文本,体会文本的感情色彩
作品凝聚着作者的文思与情结,是情感的结晶。它饱含着作者的生活体验与思想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运用经验也高度优化在其中。懂得这一点才能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文章的内涵所在。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饱含了浓浓父子之情,散文风格质朴,这样的课文看似简单,其实学生要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父子情深,有很大的难度,其难难于读者和作者有很大的时代距离、思想距离、情感距离。于是在解读背影描写时给学生读了一段朱自清的话:“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父亲信中那句话。”“那句话”是指文中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说:“我读了父亲的信后,就泪如泉涌。”父亲说“大去”两个字触痛了作者的心,因为“膀子疼痛厉害”却偏说“我身体平安”,这其中的自相矛盾,却流露出父亲想掩饰却掩饰不住的感伤。从中传递出垂老与无助的信息,显得特别的凄婉哀伤。在哀伤之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父亲的面容,正是对父亲生命历程的感怀才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从而让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感伤之情。
二、学会字斟句酌,进行品读性解读
著名的散文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同样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因此,阅读中的品字析词与字斟句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咬文嚼字”,不是刻意的去肢解文字,而是用人文思想去进行品味、启发、领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中那些很传神地表达作者感情的字词,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与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咀嚼、玩味、品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开头作者就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温晴”二字就很值得我们去推敲。当时,作者是从雾都伦敦刚回到“响晴”的济南的,如“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种天气作者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为了强调这种异常鲜明的感受,作者继而就把“热带的地方”与“北中国”的济南作出了第三个对比,以热带地方日光“毒”得“叫人害怕”来反衬,突出了济南冬天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可爱。在对“温晴”二字的品读中,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对“山”与“水”的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一幅明丽淡雅的山水画中去。
三、从宏观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在文本阅读时,我们应该立足宏观把握、微观精读的方法,在大处着眼,寻求细节上的突破。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细节。因为文学作品中很多动人因素都藏在文本细节的背后,如果不仔细发掘,你就很难察觉。一旦你们发现了这些细节的魅力,就会身临其境,与作品融在一起,就会感触颇多。例如:在《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情节与心理“突转”的临界点等都让人深深感悟文本精雕细啄的魅力,都德设计了一个超常规的情境,即亡国不能让小弗郎士这孩子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这符合孩子心灵的真实,也是作家艺术高妙之处。
四、注重多元化解读,实现个性阅读与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的独特阅读体会与感受,实现多元化文本解读。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由于主体不同、角度不同,因而得到的体验不同,感知的形象各异。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而不是局限在标准答案中,禁锢了学生丰富想象与创造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如下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把握多元解读对象。文学作品就是多元解读对象。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不仅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还需要纠正歪解的错论。其次,注意整体性解读原则。需要依托文本内容,由整体入手,而不是仅仅分析只言片语,也不可脱离文本与时代背景。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则认为愚公太过固执,思想僵化。还有的质疑为何愚公不搬家?等等。由此可见,这种解读由于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考虑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是仅根据自己感受来随意的解读。这样的解读通常是歪曲的,甚至是荒谬的。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初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如果教师放任学生错误解读,不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就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解读文本时,有心人才得法,有得法才能到位,彰显出文本解读的实效性。是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教师、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充分尊重文本解读的独创性,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取真正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苏舟.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4).
[2]牟英梅.改革课堂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9).
[3]邢汉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探究[J].新课程,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