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文化的批判研究 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
1.媒介文化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 大众没有主体性,对文化权力的控制毫无抵抗能力。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费克斯则过分夸大了大众的主体 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网络娱乐类应用用 性,他把大众反控制能力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 户规模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强烈的市场需求、政策的 为大众能够借助各种形式抵制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 鼓励引导、企业的资源支持共同推动网络文化娱乐产 甚至采取一种“捣蛋式”的抵抗,这是一种带有“民 业进入全面繁荣期。我国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文化 粹主义”色彩的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是对法兰克福 产业正处于空前的繁荣阶段,我国网民对网络娱乐内 学派与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加以批判与继 容需求量大,因而媒介文化受众范围广,可以不分阶 承,将大众文化中的大众地位重新“拨动”到天平的 层、年龄、职业、性别、文化背景,只要拥有网络, 平衡点,转变了研究的话语体系,将大众文化转向媒 便可以在虚拟世界“自我确认”,找到“志同道合 介文化。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方式转 者”,加入网络社区群体,也可以摆脱现实世界的束 变,更是打破了暗隐于“大众文化”这个冰山下的文 缚,在虚拟空间享受自由与独立;受互联网特性的驱 化二元论思维,它撕掉了精英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 动,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上 的文化标签,媒体制造多元性的身份认同。文化本体 传自己的作品,分享生活日常,媒介文化内容具有持 与受众主体这两点之间的互动离不开中间的传输器与 续生成性;当代不同社会群体都可以把自身文化分享 转换器——媒介。郭庆光将媒介概括为两类含义: 于同一个平台,雅与俗已经不再是评价媒介文化的唯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 一标准,更多的考量是否贴近生活、关注度高低或是 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 否拥有更多粉丝群体,因而媒介文化呈现全面抹平性 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媒介的内涵既 的横向传播特点。
包含技术也包括组织,根据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对大众 二、受众主体性的建构——从“受众”到“主体” 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的研究,文化文本(传播学中的 1.媒介文化的生产主体
“讯息”)成为媒介文化,在经历了媒介对文本的选 在互联网主导的媒介传播时代中,无论是文化事 择、加工与再现之后,不再完完全全是文化文本的原 业还是文化产业,对文化内容、活动、产品的打造、 貌。因此媒介文化是文本文化的“第二文本”,而再 宣传与营销都是离不开互联网的。如果媒介文化生产 当“第二文本”传播到接受者那里,根据接受者的 者和经营者不能及时更新文化内容与形式来满足受 “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受众群体和社会环 众,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将很快被掌握着“取关大 境、对媒介的印象、来自媒介的制约或压力”,从而 权”的受众主体淘汰或者遗忘。受众的媒介文化主体 再被接受者进行选择与体验,从而形成受众心中的媒 性不仅体现在文化的使用和消费上,受众更乐于分享 介文化(文化文本的“第三文本”)。综上,媒介文 与表达,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述了 化是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对文化文本的选择、复制、 大众如何积极地参与数字媒介传播的参与之中,“如 再造、传播,以及媒介受众的主体性再创造。在这个 果你现在去印度看到一头大象,你不会看着这头大象 意义上来说,更加关注社会对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与技 问问自己心中的感受,而是赶快拍张照,上传到脸谱 术,这个过程“接”与“收”的主体平等地参与其 网,看看集到了多少赞。”到了媒介时代,不分享就 中,不再把大众悲悯地看作毫无抵抗力的“文化工业 变得没有意义。众声喧哗,媒介文化使得现实世界的 里待宰的羔羊”或是“单向度的人”,也不再是“民 “沉默的螺旋”在虚拟空间不再“沉默”,它是分享 粹主义者”,把大众捧到至高无上的绝对主体性的神 个性的外向型文化。
坛。 2.媒介文化的意见领袖
2.我国媒介文化的现实基础 “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著作《人民的选择》中,也
12月公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是
其所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所认为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 息、意见、评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 领袖对文化产品的评价、影评、艺术品的使用感受通 过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各种应用平台表达出来,可 以和传统媒体时代文化精英在引导受众的文化活动和
文化观念上,有着“分庭抗礼”的趋势。
气泡”的“母体”——计算机技术上。“过滤气泡” 在增强受众黏性、保持受众活跃性方面的确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但文化信息的传播也要回归“初心”。要 回到信息开阔受众眼界的功能层面,回到真实、客观 的信息本质层面。积极依靠先进的技术查漏补缺,优 化计算机算法,使其更具人性化的判断和审核能力。 三、受众主体性的异化——从“主体”到“受 另一方面,网络公民要提高媒介素养。随着UGC的兴
众” 起,用户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人人都有麦克
1.主体的认知剥夺 风”,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公 受众在媒介文化中的认知是碎片化的,选择权和 众在享受知情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媒介素养,自 知情权往往在技术设计的“过滤气泡”中不知不觉地 觉承担起责任,严格自律的同时也要将监督其他公众 让渡出来。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在一个网络空间 的言论,更加客观理性传播新闻事实。英国学者富兰 里,如果你听到的是对你意见的相类回响,你会认为 克林?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 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从而扭曲你对一般共识的认 《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 识。“信息茧房”使得个体就算没有加入网络社群,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人对于媒 个体的独立性也很难得到保证,媒介技术的理性通过 介信息的获取、评价、使用等能力, 更准确的说是 计算机的算法精准投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过滤气 对于媒介文化的一种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将“媒介” 泡”将你不感兴趣的或者尚未涉足的领域屏蔽在专属 理解为“媒介文化”而不仅仅是“媒介信息”,意味 于你的信息世界之外,仿佛是一个人站在回声室中, 着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教育要把媒介传播置放于社 只能听见自己的回声一样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看不见 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与特定的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体验 外面的世界。通过“过滤气泡”的信息筛选给受众营 和考察,才能真正形成针对对于媒介的认知和评判能 造出一个“单声道”传播的场域,受众由于对矛盾方 力。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使自身熟悉了编码规则, 信息缺乏必要的认知,最终导致受众对自己所谓的 洞悉了传播的本质,获得了传播的话语权,既能有效 “真理”更加认同和追捧,而弱化了自身独立思考的 地监督传播者,又能打破传播者对外传播权的控制,
能力。 成为自媒体语境下全新意义上的又一个传播者。
2.后真相下的极化心理
过度偏向的认知往往会使受众情绪走向极端化, 参考文献:
“过滤气泡”的技术理性剥夺了受众的主体理性。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801/t20 2016年11月22日,牛津词典宣布“后真相”(post- 180131_70188.htm.
truth)当选年度词汇,该词与2015年相比使用频率约 [2]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 增长了2000%。牛津词典对“后真相”的释义为:它 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指的是这样一些情形,即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 [3] 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
版集团.2017. 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后 [4] 胡泳.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6).
真相时代,情感走在真相的前面,事实的真相并不重 [5] 支庭荣,罗敏.“后真相”时代:话语的生成、传播与反思 要。如果说,在传者本位的媒介生态下,真相的生产 ——基于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角[J].新闻界,2018(1).
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单方面的专业化生产以及机构化 [6] 孟君.从技术理性批判、技术至上到技术主导——论技术
对传媒权力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 呈现,那么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与社交媒 体搭建的舆论场,每个个体都可以把关事实、拼贴事 实碎片,受众心理也经历了一个“听信权威甚至盲从 权威”到“批判与质疑权威” 以至于最终的“解构 真相、戏谑真相”的后真相时代的心理表现。在后真 相时代,一部分受众产生了极端化甚至阴谋论的心理 特质,形成了一批以价值而非事实标榜的异类群体。 受众在赛博空间的联结并非是在地的,这些缺乏现实 身份认同的原子化个体往往凭借价值依附来获得虚拟
空间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四、思考
一方面,媒介组织要改进媒介技术。媒介技术 “传播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是永恒诱惑,传播 技术被用于操纵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也是当代社会 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逾越这一困境是人类前行过程 中必然面临的症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解 决媒介文化中“过滤气泡”的弊端,就要回到“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