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 权变理论框架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 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2018年11月30日 15:37 作者:赵 璐 1 李 昕 2 于长春 3
    摘要:从当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概括入手,以权变理论中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提出构建我国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组织理论;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 自 2015 年国家教育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始逐步将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方向转变为“双师双能”导向。该转变不仅体现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类型的具体分化,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将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作为中长期师资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当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概括 1.兼顾“双师双能”标准的概括性与具体性 
    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建设的根本意义是要组建一支既掌握深厚理论基础,又了解自身专业当前执业实践情况的教师队伍。
    换而言之,这种师资队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浅入深,自表及里,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尽管实践中各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的重要,但对其具体标准的认定具有一定主观性。迄今为止关于“双师双能”的解释,最具权威性的论述来自教育部文件,其中指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认定为符合“双师双能”标准: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在本专业第一线工作时间不少于 2 年;在获得讲师职称基础上,持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曾经主持或参与至少两项应用性项目研发,且研究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上述描述可知,对“双师双能”的认定标准具有高度概括性,其优势是在于统一各应用型高校在制定自身教师队伍发展模式过程中的框架。但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针对特征不同的各种专业,如何依据教育部高度概括的认定标准,制定出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且能够反映出各自专业不同特点的“双师双能”认定标准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才引入渠道相对单一 
    当前高校新入职教师的来源主要为当年博士毕业的研究生或者从海外或国内引进的高端人才。这两种渠道构成的师资队伍在学历上具有最高水平,教育背景和学源结构更为合理,特别是高端人才很多都是其研究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因此其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都毋庸置疑。然而上述人才均具有从高校到高校的职业轨迹,相对而言其社会从业经历较少,缺乏对专业实践经验的第一手资料。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中未免效果不佳。而那些在企业或其他组织内部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积累大量宝贵经验的从业人员由于学历条件限制无法进入高校直接同学生分享实践成果。 3.“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职培养投入不够 
    “双师双能”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尽管很多应用型高校已经对在编教师明确提出“双师双能”的要求,但实际推进中多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一方面,对“双师双能”的要求多在青年教师中呈现积极效果,很多青年教师在获得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同时,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参加专业职称考试培训并取得相应职称,但一些年龄较大的高校教师对提高自身“双师双能”的反应相对较为消极,既没有提升学历水平也缺乏相关专业从业经验。另一方面,虽然应用型高校致力于推进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建设,但其对专任教师“双师双能”在职培养的资金支持并不明显。特别是对某些当前就业热门专业而言,用人单位认可的高水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及培训花费较大。对刚刚入职不久的专任教师而言,自费参与整个过程不仅要付出较多精力和时间,而且投入成本太高,其提升“双师双能”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 
    4.“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考核标准亟待建立 
    我国应用型高校多数属于国有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教师队伍的能力考核主要为年度常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两种主要形式,其中因职称评定与个人工资薪酬密切挂钩所以备受关注。就当前各高校专任教师职称评定规则来看,仍就以科研成果为核心,附带教学工作量,并没有对参评人员“双师双能”方面的考核。评职标准本身就代表高校对教师发展的导向,倘若具有“双师双能”
    的教师在评职中没有任何优势或者加分,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整个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双能”的内在动力。 
    二、权变理论的主要思想 
    权变理论是由劳伦斯和洛施于 1967 年提出,其作为组织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如何看待组织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给出非常独到的见解。权变理论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就环境与组织的关系而言,权变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不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对组织的理解必须放入所处的特定环境进行考察。之所以现实中呈现多种组织类型是不同系统为适应不同类型环境的具体演化,其中有目标明确且高度正式化和集中化的组织类型,也会有正式化程度低但高度依赖参与者个人素质和主动性的组织。组织形态的本质取决于其所联系的环境类型。如果环境越同质、越稳定,组织的正式化和层级化程度越高;环境变化越多样化、越常变,正式化程度和有机化程度高的组织就越能适应。其次,组织是那些最具有适应性的系统。从权变理论对组织内涵的理解可以发现,该理论的前提是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系统接收程度不一样,环境条件决定什么样的系统能够生存与兴旺。
    再次,组织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组织在不断进行的交换过程中了解环境需求,掌握环境变化走势,适时调整自身内部结构以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三、基于权变理论的“双师双能”教师培养模式 
    受权变理论启发,本文认为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 
    1.应用型高校领导班子提高对“双师双能”建设的认识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应用型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特定组织,毕业生就是联结高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检验该组织能否适应环境需要,无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双能力合格的高校或早或晚必然被环境淘汰。应用型高校领导者作为统筹全局的战略决策者,为自身长远发展计,应从理论高度加深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和急迫性的理解与认识。高瞻远瞩,从被动改变转为积极调整,促进组织发展。 2.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对“双师双能”
    型教师的物质奖励 
    物质与荣誉历来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手段。物质奖励作为基础性手段,具有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及考核便捷的特点。
    结合正在进行中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设置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合理物质奖励,以鼓励先进者带动后进者。 
    3.抓住校企合作机会,为教师创造更多实践条件 
    校企合作作为当前众多高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被广泛采用。该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直接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应该大力提倡专任教师更多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在与一线从业人员的交流中完善自身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 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吉林省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号为 GH18030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璐,1980 年 10 月 3 日,女,汉,籍贯:吉林长春,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毕业院校:长春税务学院,毕业专业:经济法。 
    第二作者:李昕,1976 年 7 月,男,汉,籍贯:辽宁锦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单位:吉林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 第三作者:于长春,1952 年 2 月,男,汉,籍贯:吉林长春,学历:博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财务报告分析,单位: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毕业专业:经济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