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提高中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011年12月26日 16:04 作者:lunwwcom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学 有效性 提高 兴趣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自己有关如何提高中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浅见,并与大家分享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呼吁中职教师应大力改革、创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中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自2005年以来每年扩招5O万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职教育步出困境,加速发展。但在中职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如此快速的规模扩大下去,教学质量不能随之提高,将会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普通教育如此,中职教育亦如此。
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中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较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但是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使用的是统编教材,虽然也在修改,仍不能完全适合各地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些教师的教法陈旧,难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有效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故中职教师应大力实施人本主义教学,以学生为本,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要加强中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知道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学的扩招导致普通高中的升温,中考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就进入了普通高中,剩下的学生则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中考成绩不理想,同时这些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养成,学习意志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在上课不能认真地听讲,考试不能很好地答卷等。学生在听不懂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想法抗拒听课,故产生了厌学、怕学甚至逃学的现象。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就应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疏通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中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学生的收获却不容乐观,我曾在我校2006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3)班的学生做过卷面调查,结果显示,竟然有5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中“学不到什么”或“没学到东西”。针对这种状况,职教教师应当从教学本身去深层次地探究原因,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合理而有效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
1、教学内容职业化-企业文化进课堂,实现教产合作,校企一体
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为出发点,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向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学习与生产零距离” 的目标迈进。
本人在上2008级《计量与测试技术》专业的《成品油计量与分析》这门课程时,考虑到该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希望毕业时能到我校校企合作企业--中国石油广西分公司工作,工作岗位为油品计量员、加油站加油员;为了让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对接,邀请了我校97届毕业生玉涛(现担任加油站站长)到课堂上给大家讲授“油品计量要点”和“加油站油品储运安全知识”,并贯穿了企业对员工的纪律和礼仪要求等内容。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但由于是企业领导现身说法,而且又是学长,极大地吸引了大家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同时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又能使其将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2、教学方法多元化、趣味化-快乐教学,让老师乐教,学生爱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如采用单调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快乐的情绪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主动、兴趣盎然地去学习。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又会激发老师的教学情绪,形成良性循环。以下这些教学方法本人已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一定成效,愿与同仁共勉。
(1)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体验社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过程模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与角色的进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架起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使学生充分感受社会、理解社会,对最终走向社会极为有益。
本人在给2007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的学生上《公关礼仪和口才训练》这门课程时,其中有一节内容是“自我介绍”,就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给学生讲授完教学要点后,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准备一篇自我介绍。为了让学生真正能体会面试时的紧张气氛,在亲临面试现场时发现问题,学会在自我介绍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有效就业。我用4个学时模拟了一个公司的招聘现场,邀请了招就办的主任,分管就业的副校长,还有1名现任某公司人事主管的往届毕业生来担任面试考官。模拟招聘会召开的前两天,我将该公司的招工简章张贴在班级的公告栏里,让大家做好自我介绍的准备;上课时,安排班级宣传委员在黑板上写上“某某公司招聘会”,在此氛围下,大家很快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面试人员,每个同学都认真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最后请以上的专家对学生自我介绍情况进行了点评,给学生讲授自我介绍的技巧,包括礼仪、仪表、语言表达、站姿等;这种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在文字、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既是将来就业面试打动考官的敲门砖,也是推销自己的极好机会,一定要好好准备,并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进取,争取更多的佳绩,在自我介绍内容中增添有力的竞争砝码,同时也对这门课程有关仪表、语言表达、站姿等课堂内容加深了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变“教”师为“导”师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抓好四导,当好“领导”,做好“指导”,有效“疏导”,注重“引导”。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突出能力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推到“第一线”,推到“前台”,放手给学生,并鼓励创新。
本人在讲授《机电产品质量检验》课程中“电饭锅检验”这一节内容时,就安排了一个任务给学生们去完成。首先,把学生分成八个组,采用强弱搭配的方式,实行“组内互助”的学习机制,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第二,在实验课堂上,给每个组分一个不同型号,新旧不一的电饭锅,让学生们担任产品质检员,要求大家利用4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对电饭锅主要性能的质量检验,并书写检验报告。学生可以看书,也可以查阅笔记本,还可以讨论;第三,引导小组长组织大家对该任务进行分析,通过组内讨论交流,提出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让不同的同学去完成;本人则以各小组流动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给予提示,指导,并对学生操作不当的地方给予指正。第四,对学生的检验过程进行评价,先让各组小组长自评,指出自己该组的不足和优势,我再进行评析和点拨,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修改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这种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得到了提高,本人也因参与小组讨论而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真可谓一举多得!。
(3)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项目教学是以具体的生产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 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场景为中心。
本人根据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以及教学设备,并结合到校企合作企业---北海永昶电子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了解到的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情况,最终确定把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作为该专业《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项目。此项目安排一周的时间来完成,包括了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焊接、电路板的制作,以及电路的安装、检测与调试。项目确定后,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学生们所设计出的电路板风格各异、个性十足,对学生设计的电路,本人不急于给出评价,而是让他们分别介绍自己设计的电路、应用到的知识及工作原理,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生开始讨论,而本人则作适时引导。如有些学生设计的电路有问题,本人就引导其再看相应的理论知识,慢慢理解,并不断鼓励,使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作品。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掌握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测量设备的使用、电路板制作调试技巧等技能,还提高他们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适应未来不同岗位的需求。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以上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积累。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且教法无限,总在发展。任何一种教学,都要以所教对象为本,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只有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师不断地创新,大胆地改革,中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严循跃.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