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教育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放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上,主要讲授哲学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上课听、考前背、考后扔”的现象,因此要丰富我们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加强专题式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模块的先导课程和必修课程。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上,力求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涵,通过缜密的推理和分析引出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然后围绕这些原理,采取进行理论讲解或事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虽在短时期内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也使一部分学生对这种说教式教学模式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高不可攀、枯燥难懂的理论,出现了畏惧心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走出这种纯粹的说教式理论教学模式,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本性,以哲学反思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一、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变说教式教学模式为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马克思曾经在其著作中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而现今各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更多是追求一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大而全的知识体系,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并不是很理解的抽象概念,再加上学生的社会实践及人文理论认知水平不够,从而使学生有这样一种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是一门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课。在记——背——考循环中煎熬着。这种煎熬势必造成我们大学生的思维僵化、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降低,逐渐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将渐渐失去它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时代精华,成为令人生畏的教条。因此就需要用一种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新模式来丰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使大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和人生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代替说教式教学模式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所谓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当今社会现实的某种需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为主线把教学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重难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进行专门讲授或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专题式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任课教师如何去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是对我们人类如何去处理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驾驭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所选择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否科学、是否有真理性、是否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准确、全面和系统地把握每一个原理,所讲授的内容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时,应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使其内涵发生改变的,马克思所畅想的社会主义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只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的知识点要管用,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专题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全局上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把社会现实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哲学思想挖掘出来,并把这些思想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
4.加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专题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真正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思想实际,这也是最难实现的。所以必须使学生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探究,并从中获得体验,实现自主性发展。
二、把激发大学生哲学思维作为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变注入式教学为讨论式互动教学
哲学是“爱智”,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思维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冲击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强化人们的创造性综合素质。 2]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这种教师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被动接受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还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对所学习的知识点敢于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即在讨论知识和理论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 3])。就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把知识点的学习具体化,从具体事例出发,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例如,在绪论中可以围绕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教育中,无论是本文中提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还是讨论式教学模式,都是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就是要遵照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十九大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兵. 以哲学的方式问思哲学的教法[J]. 学理论,2011(5).
[3]全曾嘏. 西方哲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