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体验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协同效应
2017年10月16日 13:51 作者:lunwwcom【摘要】在3~6 岁这段时间里是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抽象的理性认识仅仅开始萌芽,情感在幼儿心理生活中占有了主导地位。因此,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幼儿认识活动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而在开展劳动体验时,效果特别突出。同时幼儿良好的情感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劳动意识的培养。将情感教育与劳动体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能更好地达到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使幼儿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劳动;情感;协同效应
幼儿期是认知、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育就是要珍视幼儿期这人生最佳的教育时光,让幼儿在被理解、被信任中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了解社会。如今,人们都想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但怎样教育,相当多的父母仍感到困惑
与茫然。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正的学习。陈鹤琴先生也明确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使儿童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他所倡导地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是如今我们《纲要》所倡导的思想。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倡导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要求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包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内的荣辱观教育,通过校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更好地教育孩子知荣明辱,扬荣抑耻,向善而行,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最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仍应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问题,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并又以此为起点带动孩子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地协同效应。
一、开展劳动体验,促进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儿童的眼中,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大社会中有着许多新奇和奥秘,他们睁大求知的双眼,对所观察的一切事物赋予生命。万事万物、一草一木都是他们学习的源泉。社会、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天赐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当孩子投身到田地时,知道鸭子们会齐齐的排队;当去超市购物时,知道了货物上条码的作用;当参观蛋糕房时,知道了奶油也能画画……,在这里,孩子们有了认知的发展。当亲自去当收银员,亲自去当图书管理员,亲自去伙房帮厨摘菜时,体验到了劳动者的勤劳与辛苦,在这之中,孩子们知道了付出和收获的关系,知道了什么是分工合作。在生活中,孩子们头脑中的许多为什么都得到了答案。大自然、大社会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广博的,不是在
教室进行几个活动、几节课所能替代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孩子们才会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在最真实的生活中,亲自用眼、用手、用心、用身去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教育者的百宝箱,它为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发展完善人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但目前看来, 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
识越来越差。有些家长只注重让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如何,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因此,在3~6 岁这段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我们对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有劳动的渴望,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抽象的理性认识仅开始萌芽。因此,情感在幼儿心理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幼儿认识活动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劳动,年龄越小越积极。进入大班后,有些孩子对待劳动就会中途偷懒,需要催上几次才把事情做好。究其原因,是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从事劳动的对象,对做前和做后的引导抛掷脑后,简单的叫孩子去做这个,做那个,没有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忽视了孩子劳动的情感体验和过程的教育。久而久之,幼儿的劳动热情淡漠了,慢慢地把劳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所以,劳动对培养和发展孩子健康人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体验为幼儿的良好情感发展插上了翅膀
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存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少,物质生活条件好,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重心,由于成人的过分宠爱,使得他们任性、自私、冷漠、缺少责任感,很容易形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总是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