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DMC教学模式”是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所做的一项探讨。“CDMC(Classical Diversify Modern Comprehensive)教学模式”,是指构建了集“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为一体的、涵盖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其中,Classical指教学内容的经典整合,Diversify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实施,Modern指教学手段上的现代化应用,Comprehensive指考核方式上的全面化运作。
教师论文发表 教学论文发表 数学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网关键词:CDMC教学模式;基础课;经典;多样化;现代化;全面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作为2006年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后实施的第一门思想教育课程,使用新版教材后,教师如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德育课程的短效、低效,必须构建“基础”课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尝试构建教学内容经典、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现代和考核方式全面的“CDMC教学模式”,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注重了教书育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谓“CDMC(Classical Diversify Modern Comprehensive)教学模式”,是指构建了集“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为一体的、涵盖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其中,Classical指教学内容的经典整合,Diversify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实施,Modern指教学手段上的现代化应用,Comprehensive指考核方式上的全面化运作。“CDMC教学模式”是针对“基础”课教学改革所做的一项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经典化(C)整合
所谓教学内容的经典化整合,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优化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一般来说,教材是关于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具有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1]“基础”课教材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优势力量整合的成果,是博采众家之长、集各方面智慧的结晶,是一本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可读性精品教材。新教材主线突出,观点鲜明,文字流畅,针对性强,表述准确,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近年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教材坚持理论科学性、准确性,内容全面,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和十七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正面回答了大学生关心的、困惑的问题。但优秀的教材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还必须经过教师的再次开发,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才会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2]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搞好教学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经典化整合的关键。教学内容实现经典整合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它系统地传授一个领域或一门学科的文化,句句有理有据,既不能哗众取宠、空洞无物,更不能任意妄为、误害学生。其实讲坛就是学术论坛,教师就是报告人,讲课就是学术报告,就是“科学”。[3]科学性原则要求“基础”课教师在思想上必须予以重视,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避免随意性。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不能脱离教材而随意组合,不能使教学体系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精神上下功夫,尽快熟悉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思路、主题主线和应把握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基础”课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理论科学体系的前提下,从教学大纲出发,把学生所需求的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既对教学内容做到了精选,又达到了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既防止了面面俱到,又使重点问题突出,讲授具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基础”课理论知识的精髓,做到学以致用。
(二)针对性原则。“基础”课要想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需求心理,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基础”课教学应该并且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是“基础”课的生命力所在,源于实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只有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忧、所需,才能避免教学内容设置的宽泛、空洞与抽象,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时代性原则。21世纪,世界日新月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注重时代感,否则,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基础”课教师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应该具有敏锐的捕捉时代热点的眼光,主动建构与鲜活的现实融合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的教学体系。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现象、新观念、新问题层出不穷,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融入教学,这样“基础”课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优化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智慧、灵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D)实施
所谓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施,就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即在“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同一章节的内容或在一次课的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针对性问题、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使教学内容通过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实施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讲授时,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一)典型案例分析式教学。在教学中,案例分析式教学的运用,强调的是师生主体双向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认真收集、选取典型的、新颖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教育材料。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案例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对事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在现实事例的分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引领式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即以问题为导引,在每一节课力争解决学生面临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等,不回避问题,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三)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是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讨论对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有实践价值的教学专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研究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倡导研究型教学就是要求这种研究性教学既体现在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设计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具体在课程的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4]。
教学方法不是目的,但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群集优势,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使“基础”课教学鲜活起来,真正能够让学生入耳、入心、入脑,从而发挥“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M)应用
根据“基础”课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等的有机融合,为学生营造出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教学时空,改善了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课堂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选播优秀影视。比如在第二章爱国主义的教学中,可给学生放国庆时中央电视台节目视频,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百年中国是如何从屈辱走向崛起的。在学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这一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相关视频。
(二)共赏音乐、诗歌。如讲理想时,放《我的未来不是梦》;讲爱情时放舒婷的《致橡树》。通过音乐、诗歌能引起山的情感同鸣,调动学生的情绪与积极性,使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
(三)插入生动图片。如在讲授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中,可选用一系列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的漫画,特别是针对大学校园中学生的不文明行为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逐一对照,检查自己究竟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不文明行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审美品未味甚至价值观念,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考核方法的全面化(C)运作
为更好地实现“基础课”的课程建设,考试改革也必须相应跟进。 所谓考核方法的全面化运作,就是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形成了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提高和实际表现相结合、口试和论文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四结合”考核方法,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加强了对学生的全面、动态的考核,突出了过程性考核的要求,促进了学习激励机制和知行合一评价体系的建立。“四结合”考核方法可以具体体现为:
(一)平时和期末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试系统。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平时考试应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的表现、小组辩论、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综合考察等多种形式;期末考试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笔试、口试、论文等;尝试建立试题库管理系统和考试系统,命题体现科学性,难易适度,考核点分配合理,考试内容多元化(要能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这三个维度去命题)。
(二)理论提高和实际表现相结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内容应分为主观题、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其中客观题应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此部分应占总分数30%左右;主观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此部分应占总分数的30%左右;案例分析题以考核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此部分应占总分比例40%左右。实际表现的考核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校园生活中方方方面面,需要辅导员地参与与广大学生的相互评价。
(三)口试和论文相结合,制定科学的“基础”课成绩评价标准。考试成绩体现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平时考核通过系列活动和论文等评定成绩。期末考试通过口试(知识竞赛、分析综述、时事评述),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即思想政治方面的现实情况)记入成绩,使学生不再只注重期末背题,而是要注重教学全过程。此外还应注意改革评分方式,淡化分数,实施实质性评价,成绩可按优秀、良好、一般等五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查。学生要想获得优秀成绩,只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具有初步创新能力。“基础”课考试应改变分数第一的传统思维,注重能力评价,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闭卷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即使需要大学生掌握的道德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多体现的是知识考查。开卷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分析能力,更多体现的是能力考查。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3]杨叔子,王筠 .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4]霍盖萍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堂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