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六点问题
2013年11月25日 16:27 作者:韩维维韩维维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任务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任务设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对任务设计理解不到位甚至走入误区这一现象展开分析,探讨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六点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设计;注意六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任务不等于练习
从活动目的上来讲,任务是要通过交流双方传递信息达到交流目的或解决某种具体问题;练习是通过操练语言形式检查知识掌握情况或复习巩固语言知识。从活动内容上讲,任务是有具体语境的真实语言材料,需要综合运用多项语言知识和技能;练习是一些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独立句子的操练),往往涉及单项语言知识和技能。从活动形式上来说,任务通常需要小组分析、探讨、协商来完成;练习通常是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填空、改写和翻译等。从活动的结果来看,任务的结果是以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呈现,各小组的结果不要求完全一致;练习一般只有语言形式的结果,而且结果都是一致的。总的来说,任务和练习最本质的区别是,在任务中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分步骤完成一些事情;在练习中,学习者围绕语言项目本身进行一些旨在复习或巩固语言知识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对话或读短文回答问题就属于练习;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食物或为一次聚会列饮料和食物清单就属于任务。
二、任务具有真实性
Breen 对真实性问题分析得比较全面,他认为“真实性”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理解的真实性;对语言学习有益的练习活动的真实性;语言课堂所需再现的社会情境的真实性。教师设计任务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经常做的事情作为任务内容,有效运用多媒体创设真实任务情景,用最贴切的生活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经验中找到想要表达的素材或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利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课前预习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表达意义。同时真实的任务是连接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桥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真实任务掌握语言,在生活中通过真实任务灵活运用语言,学用结合,有利于学生有效习得语言和快速发展语言能力。
三、任务中包含信息差
以信息差为基础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内驱力,主动使用语言表达意思和获取新信息,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展语言交际能力。Krashen在语言输入假设中强调,语言的掌握不是依靠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而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传统语言教学中的模仿与练习就不存在有效的信息差,基本上是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What’s this? It’s an apple.)或其他显而易见的练习,不利于学生展开交际活动。然而信息差任务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研究发现,信息差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在大量语言输出中自然习得语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交际需要,设计适当的信息差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内驱力,促进语言的自然习得。
四、任务注重“做中学”
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原则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我们得出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做事情”的过程,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任务型语言教学特别重视做事情这一过程,它强调语言教学要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克服困难,用语言去完成它,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课前教师让每个学生制作一张“中英文通讯录”卡片,上面写出真实地址。布置作业的时候告诉学生地址的中英文格式不同,不知道怎么写的同学上网或图书馆查询。课堂学生拿着卡片以小组形式互问通讯地址,并且把获得的具体信息记录下来,合并信息就是一个小组通讯录,每个小组的通讯录合并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班级通讯录。学生通过完成做通讯录这一任务,不仅掌握了地址的英文表达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交流、分析、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体现 “做中学”这一原则,通过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和调研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任务体现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合理设计任务,体现教学重难点。首先,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有区别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点,而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重点也可以是难点,但重点并不一定是难点。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确定任务难度,分层次体现教学重难点。切勿为了过度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利用多种教学用具使任务只重表面形式而忽略用语言做事情这一过程。最后,教师合理分配完成任务中各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课堂节奏快慢结合,体现教学重难点。
六、任务前有语言提示,任务后有语言聚焦
Willis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Willis指出在前任务阶段教师导入主题和任务的同时就要激活相关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接触并初步理解一些重点语言项目,为学生在任务环阶段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做准备。如果任务前没有语言提示,学生没有相关的语言知识,没法进行小组间互动交流,课堂容易出现“冷场”现象。任务前必须有语言提示,它是进入到任务环阶段的前提条件。在任务环阶段,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能够接触和使用大量的目标语言,基本上能够正确运用目标语言表达意义。课堂语言学习进行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任务后充分发挥其“语言引导者的角色”对目标语言进行语言聚焦,分析语言活动,让学生识别和思考语言形式的具体特征,记住有用的词汇、短语和一般结构,等再次遇到这些特征能够立刻辨认出来,从而加强对语言意义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尝试新的语言组合和生成自己的语言组合。
参考文献:
[1]陈希.信息差任务与第二语言课堂的教学与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李亦桃.浅谈真实性原则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把握及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报,200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