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让高效课堂教学更精彩
2012年8月02日 16:50 作者:lunwwcom
现代教学,引导比授课更科学。叶圣陶曾说:“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引导。引导策略可分为启发式引导、规范性引导、科学性引导、点拨性引导和发展性引导。要以创设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感氛围为基础。
一、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讨论问题卡壳时,教师由于准备不足,或者对新课程教学理解不到位,怕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往往绕着问题“走”,或者避而不谈。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不是“放而不导”,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显学生个性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恰当的、到位的启发式引导。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提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对这一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教师马上把问题换成:“你对文中哪个人物感兴趣?能简单说说吗?”这么一改,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在高效的课堂教学对话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换一种说法,通过引导和启发,逐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继续探究问题。
二、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引导
如教学《景阳冈》一文,学生读到武松打死老虎时,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店家,武松打死老虎立了功,他所得到的赏银的一半应该分给我,因为我的十八碗老酒功不可没。”面对这样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请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找一找文中作者对店家的描写。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信息:“店家筛酒,只筛三碗,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出了店门,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司榜文。”这样,学生很快就有了感悟。在问题对话中,如果学生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感悟出现偏向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对话的核心,在对话方法与思想方面给予正确、规范的引导,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细读文本,把握文本词句,发展思维能力,从肤浅的认识走向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三、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引导
我教学“赛跑”一词时问学生:“什么叫赛跑?”有学生很有把握地回答:“赛跑就是拼命跑。”教师接着问:“一个人拼命地跑叫赛跑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有问题,补充说:“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跑才叫赛跑。”教师进一步追问:“几个人一起慢慢地跑能叫赛跑吗?”这时学生争着说:“几个人一起跑,看谁跑得最快,才叫赛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修正,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善待错误,让其成为走向正确的起点;机智纠错,让其折射出教学的智慧。 四、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引导
如学习《白杨》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几棵小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沙漠里绿色植物多了,几棵小树不一定是小白杨。”有的却认为:“课文一直在讲白杨,这里又写道‘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所以几棵小树一定是小白杨。”面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位同学的分歧点在哪里?”当学生找到分歧点后,让他们说说同意哪个学生的看法,当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我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课文就是在写白杨,而且把白杨比喻为边疆建设者。现在,爸爸正在担心孩子们是否像自己一样扎根在边疆,看到了小白杨当然会产生联想了。学生通过读、思、议,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运用点拨,可促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集成点、连成线、组成面、构成体,以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无序,教师可以通过“理序”点拨,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条理性;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散乱,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点拨,以求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如果学生对知识头绪不清,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点拨,以求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五、问题深入时,给予发展性引导
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教学时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为什么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他?”有的说:“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怎么能有心思去跟狐狸聊天?”……显然,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情况。一个让学生改课文的念头产生了,我便顺水推舟地说:“大家说的有道理,课文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于是,多数学生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狐狸和乌鸦》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合乎常理。从教学状况来看,教师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同时也要勇于超越文本。
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庖”;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教师只有引导得当、得法、得理,学生才能学得快乐,才能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产生进一步探讨问题的欲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