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 . 要:传统方法寻找地下隐伏结构效率低下,费用较高。本文采用地质雷达方法对地下隐伏结构进行探测,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探测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优点。
关键词:地质雷达??电磁波??地下隐伏结构
1 前言
在施工工地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废弃地下隐伏结构,如废弃的线杆底座、废弃的建筑物基础等。在正式施工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些隐伏结构进行探查,为下一步的施工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传统的钻孔或钎探等方法工作效率低、费用较高,且对小型的地下结构容易遗漏。经多次试验,地质雷达法工作效率高,寻找地下隐伏结构的效果较好。
2 工作方法原理
地质雷达是一种使用超高频电磁波(脉冲频率106 ~10 9 HZ)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非破坏性方法。地质雷达主机通过天线在地面向下发射频率为数百兆赫兹的电磁波,由于地下的不同介质往往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介电性、导电性、导磁性等)因而对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波阻抗,由于界面两侧的波阻抗不同,当电磁波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与透射,反射波返回地表,被接收天线接收。此时雷达主机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旅行时差△t。因此根据 求出反射面的深度,其中 V 为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此外根据雷达图像上反射波的振幅强弱、频率特征及变化情况,可以推定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
在地质雷达法勘探中,电磁波通常被近似为均匀平面波。
其传播速度取决于媒介的相对介电常数ε r ,即其中ε r 为媒介的相对介电常数,C 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电磁波在传播中遇到不同媒介界面时,其反射系数为:
由此可知,电磁波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界面两侧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差异,差异越大,反射系数越大。
由表 1 可知,不同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均有差异,电磁波会形成反射,这正是能利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查的前提条件。当土层均匀无隐伏结构存在时,基本不存在电磁波反射界面,地质雷达反射波反射能量很弱;当土层中存在隐伏结构时,会存在明显的电磁波反射界面,此时地质雷达反射波能量很强,且相应的反射波波长、相位、曲线形态等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表 1 场地常见岩石物性参数
介质
名称
电导率σ
(s/m)
介电常数ε r
(相对值)
电磁波速度 v
(m/ns)
衰减系数
β(dB/m)
电导率σ
(s/m)
灰岩
(干)
10 -9 7 0.11
0.4~1
10 -9
灰岩
(湿)
2.5×10 -2 8 2.5×10 -2
砂(干)10 -7 ~10-3 4~6 0.15 0.01 10 -7 ~10-3砂(湿)10 -4 ~10 -2 30 0.06 0.03~0.3 10 -4 ~10 -2粘土(湿)0.1~1 8~12 0.06 1~300 0.1~1土壤1.4×10 -4 ~5×10 -22.6~15~400.13~0.17(ε r =3~5)0.095(ε r =10)0.15(ε r =40)20~301.4×10 -4 ~5×10 -2空气 0 1 0.3 0 0纯水10 -4 ~3×10 -281 0.033 0.110 -4 ~3×10 -2混凝土 6.4 0.123 工作实例济南某工地内存在高压线塔基础,因年代久远,无图纸参考。因此选用地质雷达法对该处基础进行探查。探测工作选用GPR 反射波剖面法,仪器采用加拿大 SSI 公司 EKKO-PRO 型地质雷达,天线中心工作频率为 100MHz,天线距 1.0m,点测的方式。探测图像如图 1 图 2 所示。
图 1 地质雷达探测图像 图 2 地质雷达探测图像图 1 图 2 为现场地质雷达探测图像。由图 1 可知,沿测线方向约 0-3.0m(1.5-3.2m 深度范围)、约 8.0-11.5m(1.5-3.2m深度范围)存在隐伏基础。由图 2 可知,沿测线方向约 0-3.5m(1.5-4.0m 深度范围)、约 8.0-11.5m(1.5-4.0m 深度范围)存在隐伏基础。为慎重起见,对该探测结果进行了钎探验证,结果与探测结果吻合性较好。
4 结语
实践证明,用地质雷达法探测地下隐伏结构是可行的、准确度较高的,且具有价格低廉、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地质雷达探测与钻探或钎探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相互印证,提高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李大心,探地雷达方法与技术,1994
[2]刘勇,可溶岩地区人工挖孔桩孔底岩溶的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研究,2005作者简介:
王继刚(1988~),男, 山东省昌乐人,本科,主要从事工程物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