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探讨大学生法治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法治国家、高校法治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探索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
法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治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人权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担任着艰巨的任务,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对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内涵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解读
法治是人们从历史经验中总结认识到的关于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理想工具,是一套关于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原则和标准,其核心是强调作为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准则。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看法、观点、见解,是人们对事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
法治观念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指的是人们对法治体系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确立的价值标准。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法治观念表现在大学生主体对法治在观点、意识、态度上积极能动的认识,这也是大学生法治观念逐渐深化和升华的过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法治的建设者和捍卫者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律信仰对我国未来的法治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大学生对法律有着充分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在情感上信赖法律。其次,大学生要尊重法律承认法律至上,以法律为最高参照物,不得跨越法律的警戒线。
最后,大学生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有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观念,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受侵犯。
二、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一)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法治建设,需要培育和强化大学生法治观念。法治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的法治观念的培育是健全法治进程中关键的一步。大学生是实现文明法治社会的重要群体,在推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更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
(二)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践行者,他们是否具有法治观念,对未来国家法治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削弱社会不良风气,打击心中无法的不良分子,还能帮助弘扬法治精神,建立法治观念,形成法律信仰。
因此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也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做到遵纪守法,还能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法律、认可法律及信赖法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以及权利意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正确的大学生法治观念。
(三)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全民守法是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作的基础,树立法治观念是良好法治氛围的前提。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法治观念的培育对社会以及对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学生应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约束自身不碰法律警戒线的同时,弘扬正确的法治观念,帮助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路径
(一)建设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法治环境是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需要公平、公正的法律来保障。法律具有权威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能失信于民众。真正的做到让民众都信服,才能捍卫法律权威不容侵犯,从而营造出优良的法治环境。
(二)强化高校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积极向上的法治观念,相比略有枯燥的课堂大学生更加乐于参与相对轻松、有活力的校园活动。学生参加主题活动一方面能更多的传播附有正能量的法治观念,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中对法律给予尊重,秉承法律至上的原则,继而树立法治信仰,培养法治观。另一方面,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教师作为大学生与知识间的媒介,教师的授课方式、表达能力、个人魅力各个方面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们,因此一支具有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才能够带动大学生一起崇尚法律,更好的建设校园法治环境。
(三)重视家庭法治教育
第一,家长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法治修养,家长只有自己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才能够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家长要把法治教育带到家庭里来,积极对孩子科普法治知识和法律基本常识,让孩子从小对法治有着基本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增加孩子的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二,家庭应与学校联合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培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从而加大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效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和状态,多角度的关注自己的子女,更能够准确的了解子女对法治的态度。 (四)大学生增强自身法律素养
大学生需要在主观上乐于接受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自己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的去学习法律知识。身为大学生应该深刻的知道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大学生应该担负起为法治做宣传的责任,从自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法律知识,维护法律权威,培育正确的法治观念。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法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两者是相互支撑的,理论知识是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的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大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自己的见闻,把自己所学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法律知识,还能在学习的过程更加坚定自己的法治观念,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34-238.
[2]罗清霞.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79-81.
作者简介:周长茂(1959-),男,辽宁抚顺人,教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研究。朱泉宇(1992-),女,内蒙古通辽霍林郭勒市人,就读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