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母语教学的特殊性
2013年8月05日 13:47 作者:王莉媛王莉媛
(大同市同煤一中,山西 大同 037003)
摘 要:新课标推广以来,不少教师在挖掘语文学科人文内涵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尽可能的尝试。但语言学习的问题不但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反而逾遭冷落。今天在了解母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规范、发展、丰富学生的语言就是对本民族语言的丰富发展。母语学习,模仿、实践是重要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课在中小学是富有实践性的学科,它既是知识,更是技能。根据学习母语的特殊性,规范、发展、丰富学生的语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规范、简明、连贯、得体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在外来语种强势挺进的今天,加强汉语的教学更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母语教学;规范发展;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语文课是教改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可是从现阶段教学效果来看,效果不佳,尤其从社会效应来看,社会上竟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提法。可见今天的语文教学走到了怎样的境地。虽然,我们可给出多种理由,但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语文教学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软弱无力的。
学习母语时学习者置身在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看到、听到中模仿,再说着写着中实践。入学前以听、说为主,入学后读、写逐渐成为重点,学习的时候要耳、目、口、手并用。换言之,要用知行合一的方法来学语文,所以,学语文要功夫。从运用的角度看,学是为了更好的用即实践。可见,母语学习,模仿、实践是重要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课在中小学是富有实践性的学科,它既是知识,更是技能。
中国人学习汉语,绝不是从入学才开始,而是从他出生那一天起。到学校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母语基础上的提高。尤其是高中阶段,中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已经有相当基础。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般交流已没有较大问题。其中特别优秀者,文学创作也达到一定水准。但同时,他们的运用语言能力还只是停留在口语或刚经过训练得初级阶段,在生活中模仿来的语言还达不到规范的标准。具体表现在语言不仅仅是量不足,更主要实质的问题,错字、别字需要纠正,不规范用法比比皆是。这时候,他们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思维的严谨性不足,语言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在语言的运用时,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因缺乏观察和体验,往往是枝词蔓说,不得要领。优势与缺陷并存。这些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所不得不正视的特殊情况,一个其他学科所没有的重要基础。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加涅认为,促使人们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之为"学习"(learning),而使这一过程产生效果的情境称之为"学习条件"(learning condition)。换言之,学习条件也就是内部情境和外部情境与之为学习的行为改变过程之间的关系。正是各种学习条件促使着学习得以发生。我认为,作为母语教学不能忽视学生母语学习的内部情境这一重要因素。
据此, 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心也就很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做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由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由原来的"俗"向"雅"转化、由原来的松散向严谨简明转化。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语言规范,并向简明、连贯、得体、富有表现力发展。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语言不规范现象将逐渐消失,而语言的规范程度着根据规范化训练的力度而增强。
在学校学习,语言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他语言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变成了教材、教师、课堂教学等。学习方法也由原来的随遇而"学",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就是说,我们为学生的这一转化作了怎样的外部条件准备。
到此,我们就发现,我们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的语言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和富有表现力。
运用语言主要是学会:调整加工、选择(同义形式的选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语言的运用综合能力,就是根据交际目的,场合、对象,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规范、精确、简要,富有艺术性地表达。
语言是艺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愈新愈好,它反对陈词滥调,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是它永恒的追求。寻常词语艺术化、恰当运用修辞使语言富有表现力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具体表现。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语文课应该也必须是根据学时语言发展的需要,遵循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使用语言规律,促使学生讲课文语言内化,在模仿、实践中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使学生能准确、清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所以,根据学习母语的特殊性,规范、发展、丰富学生的语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规范、简明、连贯、得体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
当然,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将它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某些思想观念渗透在人们的血液中,溶解在人们的心灵里。积淀在深层的心理结构中。语言文字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语言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化、社会化的过程。这一点毫无疑义。这也正是今天人们重视语文作品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人文内涵的意义所在。我们运用的语言负载着一定的内容,含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谁也无法回避,语文课也不能回避这些。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思想内容的分析就可以代替语言的训练。我们认为,中学生应学会或必须掌握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是怎样艺术化地表达的。这时真正理解、掌握课文的前提。
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人类的交际活动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思想、情感、文化信息而实现的,这是语文的功能所在。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语得体。确实语文的基础所在,失去了这个基础,其它一切都无从附着。
在外来语种强势挺进的今天,加强汉语的教学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今天在了解母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规范、发展、丰富学生的语言就是对本民族语言的丰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0.
[2]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