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 杜甫秦州杂诗与陇右文化

    2017年3月09日 14:11 作者:杨志锟

    杨志锟

    (靖远县北湾镇教育管理中心甘肃白银730600)

    摘要: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行,开始了人生中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出长安,历秦州,抵成都,诗人在途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

    品。身为知识分子的杜甫,诗中仍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陇蜀山川的奇丽风景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个性化的描写给山水诗

    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浓厚的时代特征;个性化的景物描写,呈现了老杜寓居秦州时山水诗及陇右山水风景的新貌。

    755 年,杜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但安史之乱也于这

    一年爆发了,历史的巧合给老杜四年后的西行避难埋下了伏

    笔。乾元二年秋,携眷西行的杜甫来到了秦州,在这里留下了

    百余首诗歌作品,其内容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然而杜甫在

    这期间的创作却长期未受重视,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

    们关注杜甫的目光才慢慢移向了这部分内容,时至今日,或注

    析,或考证,硕果渐多。这里承袭老杜传统之风,再现杜诗反映

    时代风貌的特征;实录精神,呈陇右山水之貌。宋人刘克庄言:

    “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1]个性

    化的描写手法,确立山水风景在诗中的独立性,丰富了是个的

    内容,为山水诗在盛唐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一、浓厚的时代特征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

    老杜,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极

    度关注和担忧。秦州杂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的这一情怀。

    当时的现状是“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遣兴三首》之二)

    对朝廷不得已使用回鹘兵,作者则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田家

    最恐惧,麦倒桑枝折……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索”。(《留花

    门》)不言而喻,使用秦州一带的“降虏击东胡” (《遣兴三首》

    之二)的后果也是可怕的。

    (二)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关注。当诗人行至盐井时,有“卤

    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

    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

    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盐井》)的描写。诗人用

    “白”与“黑”这样鲜明的对比色暗示当地人民生活的艰难,但

    盐场却还是人们竞相挤入的就业场所。[2] 自古盐铁为国家专

    营,而此时的唐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巨大的军费开支让政

    府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盐场这些煮盐工人的苦难,便成了当

    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三)对个人前途的思考。学而优则仕的儒学传统思想,让

    杜甫有了近十年的长安求官生活,可谓艰难之至,“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

    十二韵》)最终是在755 年10 月才得到了一个小官:右卫率府

    州曹参军。但历史此刻却将老杜戏弄了一次: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成都。杜甫也于757 年4 月逃出

    长安,只身前往凤翔,去拜见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后来被任

    命为九品左拾遗。身为谏官的左拾遗,其职责似乎与杜甫的

    “致君尧舜上,在是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

    治理想十分吻合;然而也是谏官的职责,让他忤逆了君主的意

    愿,被贬出京城,前往陕西省任华州司功参军。

    二、个性化的描写所呈现的大唐陇右

    寓居秦州的杜甫,所创山水之诗,在将山水风物的独特地

    位继续深化的同时,将人的感情和意志服从于外物所规定的

    环境中,通过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有

    学者言:“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神采气质,通过对山水的形貌

    观察,将山水间的神采气质充分的融入到山水诗中,如此,不

    仅能表现出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还能将作者本身的情感融

    入进来”。[3]

    (一)自然山水。秦州杂诗中对于陇右山水的描写,除拔特

    奇崛外,也不乏美妙空灵,多彩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笔下摇曳多

    姿。正如江盈科《雪涛诗评》云:“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

    迥异昔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

    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

    乃为真诗人,真手笔也。”[4]

    (二)风土人情。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带自古便是胡汉杂

    居,是一个胡汉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杜甫到秦州后,便将此文

    化景观融入了诗篇中:“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其风俗也

    与中原均然不同:“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秦州杂诗二

    十首》其三)而战争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之一,因而此地之民风,有少数民族骁勇善战之剽悍“羌女轻

    烽燧,胡儿掣骆驼”;亦有在中原文明影响下的耕农事桑的淳

    朴,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奇异之地。

    三、山水诗的发展

    杜甫在西行途中的山水诗,他不仅用组诗的形式突出时

    空转换的连续性,从而对前代的山水纪行诗做出了新的探索;

    而且着重于写特定的地理风貌,以时、地明景,为山水诗注入

    了大量寓于个性的新内容。杜甫在秦州杂诗中的实录精神,更

    是盛唐诗作之中标新立异之举。是人总是在着力刻画只有当

    时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比如《石龛》:“熊罴哮我

    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

    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

    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

    骑,飒飒惊烝黎。”通过对杜甫在秦州所创作诗歌的分析(这其

    中以山水诗为主,以及遣兴诗等诗作),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

    杜甫的整个诗歌创作及盛唐诗歌创作而言,老杜在秦州杂诗

    中体现出的继承和创新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空关系的确定

    性、个性化的风景描写。

    参考文献:

    [1]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刘之杰.盛唐山水诗三大家风格简论[J].吉林.辽宁教育学院学

    报,2000 年11 月第17 卷第16 期.

    [3]陈岚.杜诗体物艺术新探[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9).

    [4]向昕.浅谈杜甫山水诗中的美学追求[J].剑南文学(经典教范),

    2011(8).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