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体味新课标 ----对中学新课标实践的几点认识
2013年8月05日 13:46 作者:王慧敏王慧敏
(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学区,甘肃 武威 733009)
摘 要: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和有效的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每位教师置身其中领会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标;实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课程标准把握课堂,走进教师的心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中学教师更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课堂发展要求。用“心”学习,努力实现角色转变,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用“心”学习,努力掌握全面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探究和创造的指导能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通过角色的转变和自身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用“心”沟通,看到学生捕获知识的身影,看到学生侃侃高论自己的独到见解,看到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在用“心”学习和用“心”沟通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指引课改,把握课堂与教师形影不离,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师的心中,真正做到了爱新课改,用新课改,培育他人,培养自己。二、 课堂教学互动发展,融合师生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环境,一方面教师通过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同时溶入学习小组,进行实践和创新练习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融合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实现了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打动学生心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我原来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单调的评价,给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和“错”。这样的评价单一,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激励性,难得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就开始淡化,新课改的的学习研究,使我明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改对教学评价的诠释告诉我们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这一点中学生的表现更为突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判断与诊断同步、激励与促进并行,明理与导向共存,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评价具有鲜活性、生命性!。
新课改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它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它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同时也能让教师受益一生,终身学习,用心交流让教师拥有一种播不完种子,洒不尽甘露的动力和喜悦。让新课改和我们一起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学生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