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刚刚翻起浪潮的二十一世纪初期,很多的职业技术院校以及本科院校为吸引学生和长期发展都开设了很多有关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专业类课程。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革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的课程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逐渐减弱,而且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此类专业课程的进展受到阻碍。为突破瓶颈,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难,就业低的现象,实现计算机专业的长远发展,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思维,实现教学改革。
关键词: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思考
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市场目前已接近饱和,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市场硬性需求正在逐渐减少,由此一来,各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常年招生不足,男女比例差距大,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两个市场都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但是,近年来,新媒体兴起,适应新时代环境的计算机技术正在不断迸发出生机,各大高职院校应当看清现在的形式和走向,设定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任课教师应抛弃旧思想,与时俱进,共同促进计算机教学革命,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新的生机。
一、从任课教师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理论的适应范围有限,很多的计算机技术仅适用于3-5 年之内的范畴,超过这个范畴就会有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取代。此外,计算机型号和产品更新也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创新过程,产品一旦停止创新和更替就代表着将于时代脱轨,所以,不仅计算机产品会有不定的更新时间,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原理、理论知识都会随之增加、更新、改变。因此,这就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跟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替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库,增加新知识的储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想要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教师就应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研究,时刻留意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变化,加强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研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学能力。只有在自身知识储备量充足,专业知识过硬的前提下,才能灵活的运用教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吸引学生目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教师应当努力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校任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工作和集中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教职工做和计算机专业保持热情,关注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品动向,熟悉多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运行和操作方法,这些不仅是教师充实自身专业储备的基础,还是教师解答学生困惑的基础。其次,教师还应当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掌握灵活。在很多时候,教学工作需要很大的灵活性,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当有最新的计算机科研成果问世的时候或者有新的计算机理论的时候,教材是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替的,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对教材的充分把握,引导学生学习,灵活的驾驭教材,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淘汰旧的教学体制
(一)提高创新意识,转变教学态度
科技是第一发展力,但是科技想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科技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也是如此,根据计算机技术的新旧更替周期基本可以确定计算机技术的更替时间为3-5 年,或者更早,因此,教师更应明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中,专业的稳定性是不可能长久不变的,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不断变化着的。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教学知识,使得新旧知识混淆,就会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混乱,对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进步都会造成阻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方面,不论是以小组为单位,还是团体教学,还是逐个教学展示等教学方法,都应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应以学生人人能听懂,人人会操作为基础,例如以往的投影展示操作教学、教师控机教学模式等都可以继续沿用。其次,要想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自学能力,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变化,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嗅觉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今时代,是全媒体时代,网络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和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资讯,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科研信息。这样既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见闻,同时,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也更加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特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的性质稍有不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更强,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相对次要。因此,在以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往往采取一课一练或者一课多练的形式进行就学,要求学生掌握当堂课掌握的操作技能。但是这种就学方法相对零散化,学生学习之后如果不进行联系就会很容易忘记,导致以后在进行类似操作学习的时候出现衔接不畅等现象,给教学工作到来困难,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应当教学方法着手,改变传统的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改为单元型教学模式。在教材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知识零散的现象,相似操作类型的教学任务有时会横跨多个单元,这要在上一步骤的教学任务过去多时之后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操作,很多学生会遗忘或者出现混乱的想象。因此,将多个相似的教学单元进行汇总,进行单元化模块教学,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更能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该项操作步骤。
2.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虽然是面对的一整个班集体进行教学,但是也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各有不同,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多询问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的疑问和建议,及时修改教学方法,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3.现阶段,很多的学科都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些调整,部分学科提出“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新型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情景相联系,教学时间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建立更多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此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运用也无处不在,想要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生活、工作甚至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并非难事。因此,教师在举例或者布置操作作业时可以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强印象。
(三)搭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每一个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依时依势而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实践教学内容是其中的一部分,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成。在实践教学当中会设计有多种实验类型,以适应不同的课程要求,能够体现该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展现课程的实践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几部分。其一开设课程 设计,分为独立和综合课程两种。其中独立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等方面。
而综合课程则是与其他课程息息相关的,体现其共通性,如计算机原理综合课程。其二,开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要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平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便在进行试验时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学生课内实验的实践能力。其三,开设独立实验课,以实践为主导,老师进行技术指导,根据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学习与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等。因此,根据其专业性质的需要,专业要求更多的倾向于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操作作业为多。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再掀高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有增长的趋势,因此,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多进行社团联合、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步骤,存进教学革新。
(一)组织社团联合,校内服务等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学校学生会自发组织各种的社团或组织,学生可以参加具有专业性质的计算机社,在社团内多为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或者计算机技术高超的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在社团中学习延伸知识,了解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寓教于乐,这也是一种增强学生操作技术的方法。其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性,动手能力,教师或学生可以自发组织校内服务,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建立固定摊点,帮助师生安装软件程序、调试系统、解决师生困惑或者进行简单的电脑维修工作,这样即可以帮助学校师生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的教学能让我们熟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但疏于实践锻炼,以往在这种培养体系下毕业的学生很难再企事业单位中找到合适的岗位,甚至很难适应实践性强的社会工作,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磨合,这对于应届生来说是很吃亏的。实践的作用显而易见,实践能让我们锻炼出一双巧手和灵机应变的头脑,并用实践得来的经验开疆拓土,开创属于自己的新世界。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所占比例,了解实践教学对于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研究兴趣等方面的作用。在计算机实践教学当中,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实验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可适当的提点,通过触类旁通让学生找到实验中的闪光点,提高其动手能力,使其养成正确而高效的试验方法。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站和计算机销售中心、软件开发公司等的小型合作活动,使学生更多的切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真正的计算机技术需求市场,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身能力,还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意义和人们的需求,找准学习目标。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工作实习的机会。教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观念对师生、社会的影响,更在于重新唤起学生和社会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心。
(三)设置应用型课程,加强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超乎我们常人的预料,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地提高,不仅是知识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同样是硬性标准。要想单纯依靠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除了扎实的知识素养,还要确保自己能够了解把握行业的最新动态,接收行业的最新消息充实自身。应用型课程的设置要求培养复合型适应社会的标准化计算机人才,交流、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水平这些都是标准化人才的必备技能。基于此,学校应尽可能较少一些公共课程的开设,或者是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进行整合集中授课,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安排更多的实践,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率。
学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新的课程设置时,还需要考虑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校企培养模式虽然会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殊途同归,二者可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保证学生有定向的实习去处。这样学生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去,巩固所学,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且招聘人才困难的处境。当然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很重要,学校也需要加重视,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是学生能否成才的重要一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创建,提升其学术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自发明以来,一直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便利,并一直为社会的发展助理,成为社会发展延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受到更多行业、人群的青睐。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是不变的号角,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应该相应时代的号召,及时的转变陈旧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进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栋,曹睿卓,刘建勋. 基于研讨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2):36-38.
[2]王育坚,孙悦,曾桐,等. 专业评估对促进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作用[J]. 计算机教育,2018(02):82-83.
[3]张红祥,海小娟,梁宏倩. 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实践--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02):
83-84.
[4]刘路路,范庆春,谢飞. 以“嵌入式”培养为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11):57-59.
[5]李攀,黄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GIS 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科技资讯,2017,15(20):172-173.
[6]申浩如,彭晓源,王震江,等.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 昆明学院学报,2017,39(03):124-125.
作者简介:王萍,性别:女,河南省三门峡市人,1987 年出生,学历:本科,职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NO:2017SJGLX636)。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已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西藏大学多年的分级教学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探求解决方案,力图使该课程发挥并体现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大学语文;分级教学;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是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高校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西藏大学开设的《大学语文》面向学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我校地处西南边陲,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有许多学生是直到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才开始接触汉语,语文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语文程度更是参差不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有针对性地实行了《大学语文》分级教学模式,依据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将他们分别划分至高班、中班和低班,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探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尤其是社会对具有良好语言综合运用水平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学语文》分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
早在2006 年,教育部就曾经出台相关文件,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也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大学语文》
成了一门可有可无又不得不开设的课程,并且还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趋势,处境颇有些尴尬。调查结果显示,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在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而在西藏大学的分级教学环境中,越是高班,这种现象越发严重。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担。面对教育走向实用、趋向多元化的现实,大学生求学的目的越发的功利化,他们往往忽略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而只追求其工具性。调查显示,认为语文等同于听说读写的占很大比例,甚至有同学建议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申论。面对如此窘境,《大学语文》想要尽快走出困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更新思想观念,找准课程的定位
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它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甚至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软实力方面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学校和学生都要改变原有的认识偏差,重新正确审视《大学语文》课程,要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功能和积极作用,这是破解该课程困境的先决条件。
《大学语文》课程既不是单纯的追求工具性的学科,也不是单纯的追求人文性的学科,它是二者兼顾的,工具性是其基础,人文性是其目标,二者互为表里,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而《大学语文》正是建立在语文基本知识工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好的教学团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我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面向全校所有非汉语文专业学生,教学任务繁重,却至今仍没有一支固定的教师队伍,也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公共课程教研室。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是我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延续,它必须有别于中学的语文课程,才能守正出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还是有学习意愿的,也能够认识到该门课程对于提升个人的语文能力及今后的发展与就业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数老师的授课方式和中学时期几乎没有区别,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仍采用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自己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待相去甚远,不能引起兴趣。超过一半的调查学生承认自己上课时常出现看专业课程书籍、玩手机、走神等不认真学习的现象。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们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资源,关联社会热点话题,以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回归课堂成为教学的主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意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围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各种课外教学延伸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现在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3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考核方式不合理,根本不能反映出个人的实际语文能力,因而,我们有必要结合课堂教学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终结以学期末的考试一锤定音的考评方式,而应该采用更为灵活方式进行考评,在重视学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同时也能不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卷面成绩的分值比例,提高平时成绩分值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几分钟的口语练习、专题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成果的推介等。
三、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分级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的分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我校因学生语文能力极不均衡引发的教学困惑,我们要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并将它夯实筑牢。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虽然实行分级教学模式,但分析比对目前制定的教学大纲,各级别的教学目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距。不同级别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教材,并且学习内容和必讲篇目相似。近些年的考试试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些低班的试卷难度系数不亚于高班。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不同级别的班级授课时,必须刻意地拉开内容深度上的差别,这无形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困扰,增加了备课、授课的难度。我们应当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级别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大学语文》校本教材,低班重在强基,中班在继续夯实基础的同时有所提升,而高班则应该进行更多的专题教学的探索,引发学生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拓展学习的空间维度,使等级与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匹配,各等级之间有明显的区分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从调查结果看,中班和低班分别有10%与1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没有发挥正常水平,成绩远低于实际水平,应该分到更高一级班级学习;同时高班和中班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高考中的成绩远高于实际水平,在目前的学习班级中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