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从朗读入手
2013年8月05日 13:46 作者:王喜王 喜
(句容市春城中学,江苏 镇江 212400)
摘 要: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读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文言文不重视朗读决无真正的效果。本文从范读、通读、品读和诵读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文言文教学的朗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朗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现在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笔者认为文言文朗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范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也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因此,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握重音、轻音,掌握好语速、语调、语气,需要特别注意到的是指导方法要得当,少讲理论,更注重朗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范读。通过教师的优秀示范,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不仅要有语音的示范,也需要有表情况的示范。这样范读就能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但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留些时间让学生练读,鼓励学生单独朗读,用心体会。
范读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句读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并体会课文情感的表达。若教师在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暗示,效果会更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尽量不要放录音。以前,我自信力不够,有心理障碍,怕范读不好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我尝试着一句或一段的范读,学生也模仿着朗读,效果还不错。
二、通读
通读,通读也可以说是粗读、初读。学习一遍新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读顺、读准、读懂。
(一)读顺
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 / 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 / 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二)读准
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卖柑者言》中的“配虎符、坐皋比者”中“比”应读 pi (皮音)而不读 bi 。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对于这一方面有主动提示你就习惯的学生多家表扬好鼓励。
(三)读懂
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 , 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 , 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教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三、品读
品读,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即由学生对课文的精彩处(重点词句、段落)进行品味,尽力读出文中的精妙和意境,以及词句运用的美妙、准确等,并通过品味语言形成语感,产生心灵共鸣,获得美的升华。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又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
例如,教《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要想读出神韵,要用普通话进行诵读,这对表现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有些困难,但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四、诵读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即背诵。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它是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章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朗读的延伸和强化。通过背诵,把文章中那些优美词语、精彩语段、经典篇章纳入知识储备,经过溶解消化,使之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文化品味,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背诵要建立在对文章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了背诵也就容易了。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背诵不仅在上课时进行,过一段时间还要复背,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背诵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背诵,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背诵《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背诵、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充的意境中。
总之,文言文朗读方法因文而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既要教给方法,又要放手让学生摸索方法。教师应善于将培养朗读兴趣与训练朗读技巧结合起来,将理性分析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朗读法,让学生尝到朗读的甜头,体会到朗读的好处,充分调动起朗读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