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别角度探讨礼的起源
2010年9月06日 08:11 作者:论文网丁联
[摘要]有关礼的起源和形成,众说纷纭,但很少有人从性别角度进行探讨。可以说,礼是从对男性、女性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开始的,是从对男女社会性别的认定开始的。最初的礼的规范和仪式也是来源于对男性和女性群体特征的确定,之后逐步形成对男女角色、活动范围、社会分工、权利义务的认定,而这些就构成原始的礼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社会性别;礼;男性;女性
一 社科论文投稿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关于礼的起源和形成,儒家经典中有种种理论,对此已有学者将其进行了归纳:或将礼的起源归之于天地,或归之于治乱,或归之于节欲,或归之于顺民心,等等。这些观点大多数都是站在儒家学者角度看问题,并且很大一部分所说的礼都是对“周礼”,即被孔子所推崇,又被后世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它与最初的形成的祭祀之礼差异很大,也可以说是已经发展变化了的礼。古之所谓礼,本指宗教祭祀之事,随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逐步被扩大,由祭祀之礼及于人伦的各种规范,再至有关政教的典章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而其中最基本、最古老的人际关系,即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对原始祭祀之礼的探讨中,发现最初对男女两大性别群体的特征的认定,及其社会分工、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的认定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认定过程就逐步形成原始社会最初的礼的内容和形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原始人就以群体的形式——“原始群”而存在。这是因为,原始群时代的人必须有合群或社会化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生存下去。恩格斯指出:“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而在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社会化的存在,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排列和组合。事实上,除了年龄所形成的天然老少长幼差别之外,人群赖以区分的最原始的基本标准,就应当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区别——性别(Sex)。正如社会学者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所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性的二分法上的中心轴”乃是远古社会群体组织排列组合的两个主要依据之一。
大量考古发掘资料和人类学、民族学调查表明,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在一个人出生、成人、婚娶、生育、疾病、老死、安葬之时,在一起居住、饮食、聚会之时,在共同渔猎、农耕、生产之时,在向上天、土地、山川星辰、各种图腾祈祷、礼拜之时,常常举行特别的祭祀仪式。人们分别佩戴不同的饰物,使用不同的器皿,或歌或舞,或喜或悲,有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程序。因此在《礼记·礼运篇》对于礼产生于祭祀有以下具体描述:“夫礼之初,起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馈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种充满宗教性的原始习俗,就是礼的原型。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礼字的本义来看,礼就是指祭祀。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
作为祭祀仪式之礼,在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器崇拜或祖先崇拜等等。一般来说,自然崇拜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在人的再生产中,人口繁衍的形式是自然的、生物学或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们所崇拜的那些自然神,就不仅仅由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所决定,也有由其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决定。对这些神的情感,实际上是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折射。因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是相互关联。与自然崇拜有一定联系的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图腾”的原意是“他是兄妹亲族”,其词根ote,在印第安语中,是表示“出自共同母亲而不能通婚的亲兄弟关系”。这就是从性别关系上限制一部分男女的交往,也就是性别方面的禁忌。作为图腾崇拜仪式的礼在原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原始社会的规范准则和秩序法规。一方面,原始初民通过图腾崇拜仪式表达了自己对图腾(亦即自然神或祖先)的虔诚之心,这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氏族成员对本氏族的忠诚和献身;另一方面,原始初民通过在图腾崇拜过程中形成的禁忌与礼仪,将其群体按照不同的性别身份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从而维系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图腾崇拜的仪式“既包括对每一位参与成员的身份确定,也规定着与身份相应的行为规范”。也就是对参与者在性别确认的基础上,对身份的确定和其行为的规范,及对他们的评价和期待。如果说在图腾崇拜中还不能很明确地看到或确认性别角色的区分,或只能看到原始礼的概貌,那么在原始社会的生殖器崇拜中,则能进一步地反映出,人们对人的再生产形式和男女性别自然分工和性别角色的明显确定及形成过程。
已故知名人类学学者赵国华曾经明确指出: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在我国北方地区辽宁喀左东山嘴和牛河梁“女神庙”、内蒙赤峰西水泉、青海乐都、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发掘中,先后均发现了一些表现女性丰乳、大腹、肥臀和女阴的陶塑裸体女像、彩陶裸女塑绘像等。还有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陶器上的“鱼纹”、“蛙纹”等纹饰,都说明当时流行女性生殖崇拜,反映当时人们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区分,尽管我们不能依此就断言说是女权社会,起码我们也由此可看到,当时对女性特征,特别是对生育能力的肯定和推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女性这个性别群体赋予一种抽象的认识和解读,由最初的自然的性的特征区别,开始赋予了社会文化的特征和意义。是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进一步的升华,是由一种感性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识,不仅仅是女性的性特征问题,而且还是与神秘的自然、图腾及祖先崇拜相关的,就如后世的以“大地”来代表母亲的形象一样。后来随社会的发展,有了男性生殖崇拜。这种本来赋予女性社会群体的地位及其尊崇,转给了男性群体。不久,又直接上升为对祖先的祭祀。在对偶家庭阶段,人们不仅能像过去那样确认自己的生母,而且能逐步确认了自己的生父,从而对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了无限眷恋的情感。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日益显著,人高于自然的观念逐渐兴起。人们不再通过图腾来保护氏族,而是希望祖先的灵魂,像其生前一样,能庇佑氏族成员。祖先崇拜愈来愈成为巩固社会男女血族关系的精神支柱。这是因为祖先的神灵并不像自然物、图腾和生殖器那么直观,但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血族关系。随着祭祀祖先日益复杂化、程式化,并产生了专职的祭司,比起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器崇拜来,就更具有礼的意义。
因此,祭礼之礼是人们对血族男女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其精神实质是对血族男女关系的尊崇。随着血族男女关系的形式发生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礼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和扩大,并衍化出各种各样的礼,为统治阶级虚幻的血族形式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血族男女关系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父家长制家庭,而且它已经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祭祀之礼从形式到内容上也必然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地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二 文学论文投稿
大致说来,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们对男性与女性的普遍性别辨识,应发生于人类进入氏族公社阶段产生女阴与男根崇拜之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正确指出: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而在这之前,人类的祖先则处于“生民之初,群居聚处,与禽兽无别”的蒙昧无知状态之中。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客观上已经成为与自然界分离的独立存在,但从未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区别,这时的人为“本能的人”或“野蛮的人”。还没有具备人格初步觉醒,人还没有真正与自然分开。后来随血缘家庭公社取代原始群体,群婚制代替杂交。到母系氏族社会,夫从妇居的氏族外婚得以确定,这就是所谓的“对偶婚”。这也便是把自己与他性、他人乃至群体相区分的开始。而在这些区分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男女之间性别的区分,而这种男女之分是整个人类区分过程的基点,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延续。在确认生育子女的男女分工之后,完成了两性“所有人都要归人不同的群体”的过程,确认其各自的性角色。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之间“受到鼓励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不受性欲影响,而且和生殖无关”的性别活动则日益频繁多见。如此,“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而非“男性和女性固有的个人特性”的性别角色终于呼之而出,应运而生,成为此后男女性别发展的主要方向。这里的性别角色等同于社会性别,或性别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就是社会性别,即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换句话说,社会性别是人的社会化的结果,是人们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的主观意识。人在社会中生存,不仅仅是作为自然人而存在,更是以社会人而生活。在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有其既定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我们社会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就是一个社会角色,而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在履行与其有关的行为社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个体在扮演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作为与行动,也可以说角色乃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它指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关系的联系位置,也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所有的角色都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上,人们行使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而男女所具有的性别角色,在原始社会群体中,男性和女性是根据生理的区别,各自所承担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行为规范、礼仪模式和社会给予他们的期待。而这种对性的认识和禁忌,男女两性性别的确认过程也是原始社会最初的礼起源和形成过程。从中国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性别角色从简单的男女生育分工开始,逐步呈现出劳动和社会分工,最终在家庭和社会领域中表现出围绕男女的性别而形成的身份地位、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以及外在的姓氏名字、服饰装扮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和界限。这些差别和界限,在当时,是处于正在形成和确定之中,性别确认、性别划分、角色定位等内涵与外延日渐丰富与完善起来的。换言之,性别角色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早在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就已基本形成,并已确立为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态度、意识的重要礼节规则。
三 新闻类论文投稿
原始的礼是为氏族社会所接纳,是在男女自然性别的确认和分工上形成,在这样的社会中的礼,女性相对受到全体氏族成员的尊重,男女地位平等,氏族成员按母亲的血缘组和在一起,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时期盛行对偶婚,男子在妻方氏族中或走婚或从妻居。虽然我们对那时的氏族社会所实行的礼,没有很详细的文字材料可以去具体了解,就现有的地下考古资料和民族学方面的资料也可推测,那时的礼,大的方面是为氏族民主制服务的,小的方面也有许多男女方面的禁忌和习俗约束的。就如《礼仪·昏义》所记载的:“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年式,又称为成丁礼或人社式,是男女青少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举行的一种十分隆重的礼仪。其目的在于帮助性成熟期的青少年引入成年人的社会生活。青少年只有通过成丁礼,才能冠以族名并开始过性生活,享有氏族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成丁礼标志着氏族的兴旺,也是血族男女关系得以维系、延续的象征。儒学经典在沿用和肯定这一点的同时,又加以发挥:“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行焉。……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礼,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这就将氏族社会中尊崇血族男女关系的礼俗,作出了进一步发挥和解释,但其中所蕴涵的原始的性别成分,仍然十分明显,也承认冠礼是礼的开端。进人阶级社会以后,把过去的男女习俗统治变为“礼义以为纪”,过去的选贤与能为“大人世及以为礼”所代替,这一切都体现了社会在前进中的质的飞跃。夏商周三代一统王朝的建立,为统一推行阶级的礼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此,礼逐渐取得了作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价值。
当然,原始社会时期的礼与进入阶级社会时的礼有很大差异,但在其形成初期,与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确认关系密切,可以说,原始社会礼的内容,就是对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行为习惯、社会责任及其活动范围、社会地位的界定,是对与男女性别有关的社会禁忌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