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标陈述对于高校建筑,所有上过大学的学生都不会陌生,学生对于高校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营造也会有很深刻的印象,特别对于自己的母校更是记忆深刻。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高校建筑才是好的呢?才是适宜学生学习生活的呢?是学校规模的大小和效益的高度?还是学校整体规划的布局和景观园林的营造?我们美好记忆中的校园是华丽的建筑立面还是清澈的小溪边?是满满的教学楼和自习室还是图书馆附近那片安静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的一片片绿地?这正是当今高校建筑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笔者文章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2 研究问题及假设高校建筑是群体的建筑,是多功能建筑的组合,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大区的组合营造,如何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加上建筑小品,建筑雕塑,景观,道路的组合,如何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营造出适宜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工作环境,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从许多传统的高校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古典庄重的立面,看到其对称均衡的秩序感,身临其中我们会感到大学文化的扑面而来,但是我们会不会感到一丝的沉重,呆板的立面千篇一律,在建筑群体的连接组合中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些我们期待和需要的共享空间,一片绿的,一片空地,让我们歇歇脚,坐在草地上看看书,聊聊天。现在许多高校建筑虽然有大片的绿地和广场空间,但往往设计的过大并不能真正为学生充分使用,往往形同虚设。我们的建筑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呢?
3 国内外研究实例以母校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学校用一条长廊连起整个教学区,各个教室联系紧密,与生活区运动区分割开来,互不干扰,可是一条756 米的长廊让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路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近乎迷宫的教学区成为了每届新生必须接受的考试,我常常看到新生在仔细的研究地图,加上地图好久不换,多出模糊让新生的这次考试几句难度,试问真的达到了建筑的初衷吗?美其名曰的亚洲第一长廊在学生眼中真的那么美吗?
学校庭院式的组合使得各个教学区联系紧密,形成的大量庭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休息的空间,底层的架空使得庭院更加通透,各个庭院和教学楼的联系也更加方便。可是大量的底层架空使得这座北方建筑在冬季特别寒冷,况且冬季为了保温庭院全部封闭再次使其形同虚设. 是否我们可以部分架空呢?作为北方建筑我们是以建筑的整体通透的美观为主还是以学生上课的适宜温度为主呢?似乎值得我们思考。
学校图书馆和教学区用连廊连在一起,使我们可以在下课后直接在室内二层进入图书馆,大家在入口会看到室外有一片屋顶花园,铺着绿地毯,放着一把白色的摇椅。可是谁又见过有人坐过那把摇椅,谁又进入过那个屋顶的花园?只是看看罢了,也许那把摇椅都寂寞了,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建筑系的那个阅读室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进去阅读,是书太少?是空间过于狭小?还是大片的玻璃让路过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其实我觉得学校在设计之初并不是没有考虑这些共享空间的营造,只是在使用中忽略了它的意义,久而久之就把它变成一种摆设,一个花瓶了。
4 相关理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曹立伟教授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浅析了高校建筑的交往空间。他说教学建筑的设计已有了相对成熟的固定样式,不过在空间组合上去有了很多的变化,至于为什么变化很简单,就是在满足根本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和谐有序,收放自如,尺度舒适,满足老师和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建筑空间。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
5 路径与方法5.1 高校建筑要注重体现校园文化高校的建筑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更可以突出学校的教育功能。上文提到的共享空间的营造,这些空间使得学生的交流自然舒适,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各种社团,学生会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开展大量的业余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无意间也影响着校园的文化,甚至形成新的文化。四方规整的建筑是理性严谨的代表,它影响学生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灵动多变的高校建筑是活跃感性的象征,它引导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火花。
5.2 高校建筑要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这里说到的环境不单单指自然环境,更指包括人文,经济,政治在内的人文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于设计者的细心观察和业务的能力,环境尺度的适宜,功能的合理,位置的选择等等。而人文的环境有时更为重要,它体现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水平。建筑艺术的美也恰恰在此,它陶冶人们的情操并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1] 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建筑学报[2] 叶依谦.空间对话[J].建筑学报[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胡建华.高等教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6] 王洪生.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结合[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