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真正的关注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反复研究和筛选,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旨在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不光“知道”,而且“会做”。只有这样数学才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生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开局之初,职教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主动求变,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大胆探索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道路。
教师论文发表 教学论文发表 数学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中职数学 校本教材开发
一、背景
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到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部署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各地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要求基本达成共识,办学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于微观层面的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实现实习实训、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开发与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融“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近年来,在广州市教育部门的组织下,许多职业学校开展各自的核心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构建兼具职教特征和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区域课程改革为引领的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现状
近年来,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压缩为2年。文化基础课程和一部分专业理论课程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开设,其中数学课程被压缩为76~108课时。如果数学任课教师完全按照课程大纲安排教学,其结果就是:《电工基础》任课教师讲完正弦交流电,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正弦函数;《机械制图》课程中关于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令学生无所适从;钳工实习时学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对工件进行测量与计算。学生学完数学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在专业学习和现实生产中遇到计算问题不知用什么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教师常感叹书难教,学生也出现“吃不饱”、“消化不良”等状况。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准备,无法支撑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那么,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总体要求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数学课程的改革能否也尝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三、必要性
过去,职教界提出以“必须、够用”的原则对包括数学课在内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删减。同一所学校里,不管什么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授课计划,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专业课教学与数学课教学相互脱节、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与专业课的要求不相符合、课程安排不合理。目前的数学教材没有充分发挥为专业课服务的价值功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厌学情绪强烈。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作为高中数学删减版的中职数学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甚至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其实,数学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面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开发符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需求的中职数学校本教材成了当务之急。数学教师应积极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探索开发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养成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做好课程整合。探索数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为专业学习服务,体现职教特色。
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应用。数学课程内容的重新排列、合理组合均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挂钩;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组织学习过程,强调通过项目或任务的实现进行学习;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职业成长规律调整课程评价制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从服务专业的理念出发,加快数学校本课程改革进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还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四、准备
现行中职数学教材版本虽多,但内容大多是普通高中数学教材的删减版;教材中对数学知识的排列顺序有明显的学科痕迹。由于教材的使用者是面向各专业中职学生,因此教材编写缺乏专业针对性,数学知识内容与专业课对数学的需求尚有差距。此外,教材缺少与初中衔接的内容,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即使勉为其难地完成数学课程,还是无法将数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迁移到专业课的学习上。
因此,要想编写出合格的中职数学校本教材,必须做好几方面的需求调查
(1)学生的需求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低,离散度很高,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编写教材内容的层次。除了对入学新生进行数学摸底测试,掌握他们的数学基础水平外;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及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时,工作才能做到位,才能有所作为。例如帮助学生重温初中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方程,数系是很有必要的;加强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也是大有好处的。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主要途径,让学生有机会当面向教师反映教材使用情况、学习上的困难。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都来自于学生座谈会,例如要有让学生看得懂的教材,便于学生的预习和课后复习,教材要深入浅出,包括复杂内容的浅显叙述、抽象内容的直观描述、复杂运算的分解表述、练习题的合理配置等等。
(2)专业的需求
由于中职专业类型众多,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要求差异很大。数学教材缺乏与专业知识衔接,常常会发现专业课程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滞后,无法满足专业课的需要,给专业课的学习带来阻力。编写校本教材前,数学教师可使用问卷调查、访谈讨论等方法向相关专业教师了解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以我校主打专业——机电专业和数控专业为例,学生想要真正学得一技之长必须要学好数学。如机械专业中刀具的角度,机构的强度,钳工划线,《机械制图》涉及的空间几何体,《工程力学》中受力及强度等计算问题;电工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中电流、电压的计算分析都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数控专业加工过程中很多程序的编写需要依靠数学运算,计算坐标需要大量应用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数学运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直接决定学生能否编写出零件程序或能否编写出高质量的程序。数学教师可以与专业教师互相集体备课,抱着学习的心态走进专业课的课堂,向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学习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学教师还可以定期到学生的实习车间参观调研。此外,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开放思想,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学生的角度亲身体会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又能提高编写教材的水平。由于数学教师不可能把学校里的各个专业都学遍,所以建议参加校本教研的数学教师分工合作,各自负责承担一门专业的相关数学校本教材开发。教师可以在相同专业的不同班级,反复讲授、反思、修改校本教材,已达到理想要求。(3)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思路,提升了学校专业化发展水平,也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起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利用有利契机,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与希望,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现代企业普遍的的用人标准是人品、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让企业获利的能力),所以数学校本教材的编写也应该注重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培养。例如增加自学材料、合作实验、项目研究性课题等环节。另外,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开发数学校本教材时,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使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学习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现代企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4)生活的需求
中职学生既是未来的“企业人”又是“社会人”,他们既要努力工作,也要懂得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现在商场上实行换季打折,有的商家就标高产品的价格再来打折,它的实际折扣是多少?利润率如何计算?标高率如何计算?如何结合这些商业行为来分析成本、标价、售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弄清怎样来计算标高率、盈亏率、折扣率。又如,社会上各种贷款方式与还款方式的组合及选择,学生们能对它们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鉴别吗?这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数学融入生活,提高民族的数学素养。
五、设计
根据经验,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专业课学习。在中职学生培养目标里,教育部明确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要求,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因而适应工学结合需求的中职数学教材在编排上应该在兼顾数学体系系统性的前提下,淡化理论,减少技巧,以实用性为度,以一种直观的知识体系的态势呈现出来。
因此,进行数学校本教材编写的教师可尝试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的编写形式,以宽、浅、新、用为基础,体现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教材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如下图),任务内容按照工作流程线性排列,减少重复内容,节省教学时间。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原则,淡化数学的概念体系,重视应用,联系实际;教材要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特点,增强数学知识与各专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此外,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明确编写的是“教”材还是“学”材。长久以来,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公式、法则等等都是直接给出来的。完成课程后,许多学生的数学课本还是崭然一新的。不以学生为主体编写教材,学生使用起来没有足够的参与度,缺乏认同感;教材未能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理念。而经验告诉我们:自己渴望了解的东西最能引起我们的注意,相反如果是已知的或不想知道的东西就很难激发我们的兴趣。故此,教师要以学定教的观念,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要学会,先体会”。
(2)对于学校的内部环境,校本教材的开发者也不能忽视。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实验实习的设备;人的因素包括教师的素质,对应专业班级的个数及总人数等等。通过最大化地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发出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体现本校特色,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技能,快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六、结语
本文对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进行前期的研究工作,教材的进一步开发、实施与检验还有待继续研究。基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在规律,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十分必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开发和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助于教改的实施,并最终增强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