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要求我们,有声语言的 创作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艰难的情况下,电 创作需要“展现时代风貌,充满人文关怀”。任何艺 视专题片的创作依然有所作为,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影 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声语言创作更 像资料,如《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1966)、《兰考 是如此。我国的电视媒介从1958年出现,就产生了一 人民战斗的新篇章》(1967)、《南京长江大桥》 种新的媒介产物——电视专题片。1958年5月1日北京 (1969)、《秘鲁风光》(1973彩色)、《向周恩来 电视台试播当天,第一个小时的节目就是当时中国新 同志遗体告别》(1976)等。
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到农村去》,这是中国电 这一时期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呈现出特有的时代印
视专题片早期的雏形。 记,在解说配音中,字字如钉、用力过猛的吐字用 在正式展开文章之前,关于电视专题片解说这一 声,聒噪生硬的表达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语言样态, 称谓需要达成一些共识,以方便接下来的讨论。学界 深刻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纲领。
业界对于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定义的争论,进行 三、解放与发展:松弛圆润,语态亲昵(1976-
了很多次的讨论。笔者认为,研究对象和角度不同, 1990)
对定义和范围都应有各自不同的划定,专题片和纪录 此时期是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拨乱反正、思想解 片“一个是中国电视界的称呼,另一个是国外叫法, 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政 而且二者从制作、策划以及摄制过程的角度也存在差 治气氛相对宽松,为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 异。但从解说的角度来说,这两种叫法之间的关系并 会环境和创作土壤,这一时期电视专题片的发展呈现 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为了方便阐述,文章统一使用 出系列化、栏目化的特征,开启宏大叙事模式,民族 电视专题片。文章要探讨的核心是电视专题片的解说 意识开始觉醒,创作题材更加宽泛。如1978年的风光 配音,具体来说就是有声语言创作者对电视专题片解 片《祖国各地》栏目、1982年的人物片《雕塑家刘焕 说词的有声化创作。根据中国电视的发展脉络,中国 章》、1983年和1986年的系列片《话说长江》和《话 电视专题片的发展可分为5个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 说运河》、1987的政论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时代背景,中国电视专题片解说配音呈现出不同的时 1988年的纪实片《中华之门》和《望长城》以及科考
代风貌。 片《远征南极》和《新的使命》等。
一、初创与探索:字字珠玑,全知视角(1958- 以《话说长江》为代表,这时的解说配音与上一
1965) 时期有很大不同。吐字用声上松弛圆润、力度适中,
1956年是中国电视的元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电 使用中低音域的虚实声,听感上更加入耳;表达语言 视经历了初创期的探索和初步的发展。此时期中国完 朴实,口语化、互动感强,节奏平缓、舒展,创作者 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 更像以朋友的身份、甚至更低的姿态进行创作,听来 期,广播电视的主要创作素材和空间是记录人民生活 语态稍显亲昵,时代环境迥异于上一个时期的大喊大
和社会变迁。 叫风格,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视专题片如《英雄 四、成熟与反思:清晰有力,理性平实(1990-
的 信 阳 人 民 》 (1958)、 《 当 人 们 熟 睡 的 时 候 》 2000)
(1961)、《长江行》(1963)、《美丽的珠江三角 90年代是“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社会 洲》(1964)、《收租院》(1965)等。以《收租 呈现出一种反思和逐步成熟的风貌。广播电视经过 院》为例,本片讲述了新中国的劳动人民回忆旧社会 80年代的酝酿开始蓬勃发展,同时也在进行着反思。 时期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内容深刻、感情强烈, 1993年的“新纪录片运动”开始推崇纪实主义,要求 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电视专题片 以一种平视、尊重的姿态去关注过程。电视专题片也 的创作形式。从《收租院》解说配音的角度分析,创 深受其影响,如《望长城》(1991)的平民视角、 作者吐字用声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大音量的实声,但是 《纪录片编辑室》(1993)专栏的栏目化、《最后的 表达技巧相对单一,常用提高音量和调门来表现感情 山神》(1993)的边缘题材、第一部文献片《毛泽 的浓烈,综合体现出情绪饱满、立场坚定、爱憎分 东》(1993)出现,以及《新闻调查》(1996)的深 明、尖锐泼辣的语态,也是这一时期电视有声语言创 度报道专题片的出现。
作鲜明的时代感。 1993年的《毛泽东》是我国第一部文献片,这部 二、束缚与坚守:字字如钉,高高在上(1966-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专题片首次以一种平视而非仰
1976) 视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一生。解说配音在吐字用
由于这一时期比较特殊,广播电视从创作题材到 声上虚实结合、变化自如,表达上平实自然、节奏舒 纵观整个电视的发展脉络,电视专题片解说配音 展,以一种理性、平等、尊重的身份定位,给人以相 从有声语言创作的吐字、用声和表达三个维度纵向来 对舒适的审美距离,展现了那一时代独特的时代风 看其发展变化,用六个字可以概括:吐字从“拙”到
貌。 “巧”,用声从“实”到“变”,表达从“硬”到 五、多元与自信:自然灵动,温情克制(2000至 “润”,每个字背后变化的动因是大的社会和时代背
今) 景。
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驶入快车道,全球化、互 声音承载的时间基因不会褪色,看清历史才能把 联网、新媒体成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这一时期社会 握当下,在我们快步向前的时候,心中也应该多一分 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近几年媒介迭代速度 敬畏、多一分谨慎。
令人眼花缭乱,也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冲击。这一时期如果仔细梳理还能分出很多阶 参考文献:
段,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笔者化繁就简,以新千年 [1] 王明军,阎亮.影视配音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喻梅.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为节点,以更宏观的视角观照这十几年电视专题片配 社,2016.
音解说的时代风貌。 [3] 孙玉胜.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修订版[M].北京:人
以时间为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探索发现》 民文学出版社,2012.
( 2001) 、 《 档 案 》 ( 2002) 、 《 传 奇 故 事 》 [4]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2014. (2005)、《故宫》《圆明园》(2006)、《新闻 [5] 于广华主编.中央电视台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1》(2008)、《敦煌》(2009)、《舌尖上的中 社,1993.
国》(2012)、《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茶 [6] 朱虹,胡正荣.中国电视名牌栏目[M].北京:红旗出版 界中国》( 社,2010. 2017)等。这时期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延续 [7] 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上一时期风格、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技术运用更加 社,2008.
成熟。从解说配音角度分析,更加灵动自然,用声更 [8] 中央电视台台办公室事业发展调研处编.传承文明 开拓创
加富于变化,表达上更加贴近生活,代入感、对象感 新 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