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思想,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并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数学教学课堂的问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教育者一般始终把自己置于主导地位,以自我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盲目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对于课堂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教学形式单一,单调乏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总觉得自己只需要认真坐在教室里听,这会使学生对教师有严重的依赖。一旦离开老师的指导,学生就很难应付各种数学问题。另外,在教师的尊严不可触犯的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将教师视为教学的权威,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参加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为了改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彻底的观察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后,都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如实地感受到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亲近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甚至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和学生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笑话,或者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轻松的心态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和奥秘,以此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为课堂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发展空间,这是提升教学质量最突出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基本技能基础上可以不断探索发现,从而能够充分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没有太多机会离开课堂直接去课外体验,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直接为课堂带来一些适用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操作使用现有的案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内容的时候,为了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让学生用棍子、钉子做出三角形,准备好后,然后用锤子随意打击自制三角形,看看三角形会不会发生变形,然后让学生做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并与三角形相比,从而探索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亲自动手操作的方式来深切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掌握独立探索规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运用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真正提高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演变的,是一种新事物,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命力量。在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的思维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主要是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难以在教师的简单解释和自学知识中有效地掌握抽象数学概念等数学知识。多媒体本身的独特性就超越了其他教学手段,它将文本、图像、视频等融于一体,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现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展示一些知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数学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减少数学教学难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场景中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内容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直观的情景,让学生从这种不同事物的运动中掌握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只能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而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知识内容,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是老师和学生所必须明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情境、运用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主体性来实现不同教学内容的组合,从而可以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和环境,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综合运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能够自由发展,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瑞.对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116.
[2]刘宝祥.浅谈怎样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6(24):134.
[3]姚燕.谈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