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2017年9月13日 09:17 作者:lunwwcom【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客观需求,本文就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阶梯式教学模式;应用
阶梯式教学模式是由程鸿勋教师首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一步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爱上学习、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取到应有的锻炼,实现发展与提高。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仅要为他们灌输基本的理论知识,
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即可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一、阶梯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原则
阶梯式教学法倡导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开展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也大有裨益。 阶梯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尊重两个原则:学生的个体差异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且这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呈现出阶梯式分布趋势的,这种划分与层次性模式相差无几。 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还要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让学生产生“升级”的愿望,只要学生愿意迈出一步,教师就要多鼓励、多引导,尊重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上营造出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和谐竞争氛围。教学过程的阶梯性原则:在我国的传统教学理论中,一直有“登堂入室”的理论,无论从教育,还是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与阶梯式教学的本质是相似的,阶梯式从
活动化的角度来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在应用阶梯式教学模式时,要注意到,学习活动是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在学习中,总会遇到瓶颈,只有不断突破瓶颈,让量变积累成为质变,学习才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利用阶梯式教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所谓师者,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语文包罗万象,仅仅依靠 40 分钟的课堂时间,远远无法实现“传到授业解惑”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汲取更多的知识,必须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目前的小学教学活动强调课堂预习,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预习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做好笔记、分析问题,就完
成任务了,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 在预习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将不懂之处记录下来,放在课堂上,与其他的同学一起讨论。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在预习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还要“会读”、“会组词”、“会应用”,由于部分生字是学生在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在记忆起来存在困难,为此,我在课堂上应用了工具书,演示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也掌握了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二)在语文课堂中推行阶梯式提问方式
阶梯式提问属于阶梯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问的应用要把握好度,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提出的某些问题超过了学生的认知,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提问不是单一死板
的,而是要考虑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提问对象和问题难度,既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也不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如,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本来原计划让学生在理解完诗词内容后,思考关于“清白”的含义,但是考虑到学生对于作者的生平缺乏了解,让大家直接回答,效果肯定不佳。 于是,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于谦生平的介绍, 并声情并茂的朗读了于谦的另外一首代表作——
《入京》: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问题的设置:
①结合他的生存背景来想一想,于谦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呢?
②大家想一想,于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③大家来总结这两首诗的共通之处。
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只要学生可以经过思考,开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出问题,既让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实现了思维的跳跃,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
(三)借助阶梯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法
小学阶段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要掌握学法,种种实践证明,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重要的多,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以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知识水平,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综合水平得以提升。如,在小学五年级中,有一篇这样的精读课文——《白杨》,这篇文章是围绕“走进西部”专题来开展的,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见识过祖国大好的风光,跟随教师一起见证过首都北京、新疆吐鲁番、宝岛台湾的美景,初步了解了祖国的美丽风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几个步骤: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思考几个问题:
①爸爸的心中到底藏着什么,他是要表达什么呢?
②在文章中,为什么作者先描写白杨树,再描写爸爸呢,是不是偏离了文章主题?
此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去阅读,详细分析文章中描写爸爸的语言,总结白杨树与爸爸的相同之处,通过小组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其次,突破重点与难点知识
利用多媒体播放大美新疆的视频资料,播放课件中的地图、数字、资料、古诗等等,为学生谱写出一曲边疆建设者的赞歌,最后升华主题。 通过这种生动趣味的教学形式,学生很明白了《白杨》的中心思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之后,就知道该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了。
(四)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出阶梯性原则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各不相同,如,布置同样的古诗背写作业,优等生一遍就可以牢固掌握,而后进生,可以要反复默写才能够消除错误,如果布置重复、机械的低效作业,虽然照顾到了后进生,但是却影响优等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也要体现出阶梯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布置作者,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做作业存在几个问题:
①学习态度端正,智力水平高,可以顺利完成作业;
②智力水平高,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作者应付了事;
③学习态度好,智力水平不高,作业完成效果不佳;
④学习态度与智力水平都不佳,作业被动,甚至不交作业。
①类学生成绩突出,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适当提高难度,②类和③类学生可塑性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迈进优等生的行列。 第④类学生成绩落后,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多巩固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兼顾到学生之间的差距,采用阶梯式作业形式。对于①类学生,在基础知识训练上,强化写作训练,这类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强,可以适当减少基础题目的练习量,解放他们的天性,加强阅读理解教学与写作拓展训练。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望洞庭》的作者设计时,对于①类学生,就不
需要布置默写作业,笔者布置了一些源于基础、可以促进智力开发的“难题”:根据诗歌景象绘图,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根据课文内容续编.....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充分激发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②类、③类学生,要在基础知识训练上强化阅读理解训练,作业的设计要基于教材,他们的水平虽然弱于①类学生,但是却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上,应该多设置发展性的作业。在《渔夫的故事》这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我为②类和③类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根据课文中导游的话发挥出想象,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乡下人家》中,让学生对石狮子与瓜棚进行对比,总结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这种发展性的作业模式可以挖掘出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迈向①类学生行列。对于④类学生,此类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要重点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耐心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自己来完成课后的“火眼金睛”、“对号入座”、“调音室”板块,在“够得着”的作业平台中进行解答,夯实基础能力。
(五) 语文教学评价要满足阶梯式教学要求
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阶梯式评价也是“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上,要兼顾到各类情况,对于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中等学生,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模式,既要他们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更应该为他们指明日后的努力方向,让他们逐渐成为优等生;对于优等生的评价,则需要遵循竞争性原则,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让他们松懈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认真、谨慎,实现自我超越。这种阶梯式的评价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信心,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阶梯式教学模式遵循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这种“由浅到深”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一环扣着一环。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与坡度,避免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海燕.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2]武俊晓.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中).2017(03)
[3]程莉.注重策略,让小学语文自学之花绽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
[4]刘庆梅.让儿童在美的语境中享受学习——《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教学例谈[J].新课程导学.2017(13)
[5]支立丽.巧用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新知——以“学看钟表”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06)
[6]巢秀珍.对话良性互动才有灵动的生命体验———"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