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卫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信用教育机制 必要性 构建
论文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信用缺失行为时常出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信用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加之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较为常见。受此影响,大学生当中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拖欠学费、逃避还贷、虚构简历、就业违约,等等。为扭转此种局面,必须加强大学生信用道德观念和信用意识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信用教育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必要性
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 信用乃立身处世之本。它代表一种资格和能力,有信用的人在事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对大学生来说,信用是一笔无形资产,恪守信用,利用好信用资本,是大学生成功、成才的可靠保障。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提高其信用意识和诚信道德水平,在学生中形成“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共识,是教育之责,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环节。
1 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是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是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求学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国家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经过多次政策调整和机制完善,取得了显著成绩,帮助无数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国家助学贷款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中的实施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不少大学生信用意识差、助学贷款还款率低,引起银行对大学生信用的质疑,影响其放贷的积极性。信用是支撑国家助学贷款的基石,信用不良必然阻碍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提高其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有效防范助学贷款风险、推进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2 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是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实需要。近些年来,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大学生不惜弄虚作假,一些失信行为频繁出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有的修改学习成绩、出具虚假学业证明和就业自荐书,有的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和等级考试证书,有的虚构工作经历、恣意违约和毁约,等等,令用人单位难辨真伪、防不胜防,严重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这其中,除了就业难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是重要的主观原因。因此,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提高其诚信意识,纠正其失信行为,是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
3 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有助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是我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信用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不断提高其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这样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必然能够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对于弘扬社会诚信之风、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中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是市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无信则乱,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想在市场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恪守信用。信用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没有良好信用是难以想象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角,其信用素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信用经济的构建,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融入市场经济洪流之前,就对其加强信用教育。
二、大学生信用教育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信用教育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构建并逐步完善了信用教育的机制。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应该包含软性机制和硬性机制两个方面,软性机制靠环境创建、教育引导和舆论监督等方式,硬性机制靠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和失信惩处等手段。大学生信用教育的机制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是多种措施和手段的统一。多种力量的一种合力。
论文发表 核心论文发表 1 从社会环境的维度看,要营造重诚守信的社会道德氛围,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大学生的信用缺失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其信用缺失问题的最终解决也有赖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因此,学校信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两者齐头并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营造重诚守的社会道德氛围。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重诚守信的典型予以褒奖,对不讲诚信的人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发挥政府诚信的示范作用。只有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才可能培育起一个讲诚守信的社会。因此,各级政府要诚实不欺,实践诺言,规范行政行为;要监督各级党员干部带头讲诚信,做诚信人,干诚信事,在社会信用缺失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再次,构建赏罚分明的社会信用体系。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和行业初步建立了信用体系,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相当落后,政策不配套,规则需完善,法律支持不到位。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立法执法,都不足以将失信成本提高到“无利可图”的程度。失信者的收益大于失信成本,就会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在利益面前毁诚弃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维护诚信,打击失信,促进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
2 从学校教育的维度看,要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实效,增强大学生信用意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往往是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教书与育人分离、理论与实践背离等矛盾比较突出,教育不能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教育力度。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融入到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尤其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把信用看成一种安身立命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更要看成是促进学业进步、事业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一笔无形资产。其次,转变教育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单向的、居高临下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育方式,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需求,与学生进行平等、双向、互动的交流和沟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觉践行诚信道德,不断提高信用水平。再次,开展信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提高大学生信用意识,塑造其诚信品质,除了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知道”外,还必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信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道”。因此,学校要在校内校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和体验,加深诚信道德认识,修正失信行为,强化信用习惯,铸就诚信品质。最后,发挥教师在信用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性,其影响是全面、深刻、潜移默化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教师首先就要讲诚守信,以身示范,表里如一,作学生的楷模;要用自己的诚信品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受到诚信思想的熏陶,牢固树立信用观念,真正以信用作为自己终身的行为准则。
3 从信用建设的维度看,要着力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提供制度约束和机制保障。信用观念的确立关键在于自律,但必须有相应的刚性措施。目前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失信现象,除了自身信用意识薄弱外,还在于我国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不能有效地激励诚信和惩罚失信。作为高校,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大学生信用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讲诚守信。首先,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学费交纳、助学贷款、消费信贷、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诚信现实表现,广泛收集大学生校内校外各个领域的信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借助于网络与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接,实现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其次。开展大学生信用评价。根据数据库记录的信用信息。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评价标准,按照规定程序,采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作出定性定量、客观公正的等级评价,并且提供信用报告服务,方便银行和用人单位等了解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旦社会了解到其失信的负面信息,无疑会影响其社会评价。进而加大其就业、创业、消费等的道德和经济成本。从而敦促大学生珍惜信用资源,守信践约。再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激励和失信惩处机制。将大学生的信用表现与其在校期间的年度综合测评、评先评优、入党保研、获取奖助学金、享受助学货款、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等环节结合起来。对讲诚守信的学生予以奖励,对弃诚失信的学生予以惩罚,从制度上保证诚信者的守信收益,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同时加大毁诚弃信者的失信成本。承担其失信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使其受到惩戒后转而追求诚信。总之,将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记录在案,并因之受到激励或处罚,可以让学生明确感受到信用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督促大学生自觉提高信用意识,使信用教育真正入脑进心。
发表论文 社科类论文发表 4 从信用本质的维度看,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成才,提升大学生的信用能力。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学生信用如何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上,更主要地体现在经济层面上,仅有道德范畴的重信守约、诚实忠厚而无实际的信用能力,信用借贷无力偿还,对信用关系来说也是一种失信。因此,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如何,不仅在于其信用意识的强弱,更在于其信用能力的强弱。信用意识的强化相对容易,但信用能力的提高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周期。从深层次上讲,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的根本是提升大学生的信用能力,而提升大学生信用能力的关键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成才。因此,高校在信用教育上既要重标又要治本,在开展道德层面上的信用教育活动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大学生的成才服务,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能实现好就业,才能有好的发展空间,也才会有好的经济收入来保障和提升自己的信用。对高校而言,如何紧跟形势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就业率,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等,都是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解决的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实际信用能力,而且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总之,建立大学生信用教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面对大学生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用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的现实,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用教育机制,唤醒大学生的信用观念和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信用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林伟.当代大学生信用教育的理性思考[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120-122.
[2]张志俊.对大学生信用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J].武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57-58.
[3]干璐.高校亟须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J].上海:东华大学学报,2007,(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