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技工学校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成因和干预策略
2011年4月06日 11:29 作者:论文网【摘 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产生的压力使技工学校的班主任普遍存在职业疲劳。这种职业疲劳在心理学上叫职业倦怠。这对班主任、学生和职业教育三者的发展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剖析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症根源,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关爱、学校关怀、自身关心三位一体是解决职业倦怠的良方。
【关键词】技工学校 班主任 职业倦怠 干预策略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中。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根据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人民网等媒体对国内4000多名职场人员做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按倦怠程度排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仅次于警察和医护人员。对于处于新世纪教育变革下的技工学校教师来说,重压之下,职业倦怠尤为突出,尤其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的班主任既忙教学又忙学生管理,在如此复杂的角色冲突下,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现象对班主任、学生和职业教育三者的发展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 技工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大
古往今来,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国家也很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歧视,职校教师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术等观念。但是教师职业又往往被社会赋予很高的期望值。当这种过高的社会期望值一旦遭遇残酷的现实时,就极易使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因素:管理制度不合理
(1)工作性质复杂。技工学校工作任务的繁杂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技工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不是件轻松的事。一方面是繁重的教学任务,要求班主任会上课、上好课;另一方面是烦琐的班级管理。由于生源素质低,技校生普遍存在学习差、品行不端等问题,这给班主任在管理上造成了很大困难。要想让他们在学习、品行上取得一点点进步,班主任都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努力,可能班主任长期付出劳动并不能看到回报。另外,学历、职称评定、评优考核等方面的压力也使不少班主任身心俱疲。
(2)管理制度不合理。①严苛的规章制度。技工学校在管理上有一套严苛的规章制度。如规定班主任每天必须签到;学校每天巡查出勤率、上课纪律等。检查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年终考核挂钩。这就导致班主任随时都要提高警惕,身心俱累,苦不堪言。②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制度。有研究表明,不公平合理的评价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公平现象。班主任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就造成了班主任的不满和无奈,使得他们工作热情衰减,情绪低落。
3.自身因素:价值观冲突和人际关系不和谐
(1)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教师的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就产生了传统的价值模范式价值观与当代教师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冲突。
(2)与学生关系不和谐,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不和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和谐,这都让处于忙碌状态中的班主任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诱发其职业倦怠。 二 技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社会关爱是基础
职业倦怠正逐渐在技工学校班主任群体蔓延,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否则将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关爱帮助技工学校班主任;建立健全技工学校班主任心理咨询、心理救助机制,在职业倦怠出现之前施以充分的关爱。
2.学校关怀是核心
(1)人性化的管理是学校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赋予班主任更多的班级管理自主权和施展能力的余地;改革工作评价体制,用发展的科学的态度去健全评价体制;建立班主任定期轮换制,调节班主任疲惫的身心。
(2)绘制美好的职业前景是学校关怀的重要手段。技工学校班主任整天忙于机械性工作,无力科研,自我抱负无法实现,毫无成就感。如果学校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班主任业绩评价制度,班主任工作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3.自身关心是关键
(1)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健康心理情绪。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只有真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他才会满腔热情,才会百折不挠,才会体会到快乐。
(2)建立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扬民主,主动关心班主任,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榜样;同事间相处要宽容、大度;班主任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了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淑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王晓英.北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张勇、于跃.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2(11)
[4]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3(11)
[5]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