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日本建筑师对于空间与结构、场地与使用者的关系便十分重视。现代主义之后的日本建筑师们采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手法,并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成为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日本现代建筑师群体。其中坂本一成便是日本现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代表。本文运用坂本一成提出的“架构”
理论,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对比等方法,探究了坂本一成作品暗含的结构在场所性表达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旨在为认清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内在性关联提供参考。
【关键词】架构;结构;坂本一成;场所
一、研究背景
(一)坂本一成对于“架构”的认识
自古以来,无论是古罗马万神庙的半球形穹顶,或是哥特式教堂的双圆心尖券,甚至采用“砌上明造”的传统东方建筑,结构无不时时刻刻地参与塑造着空间。
日本把与空间产生关系的结构称为“架构”。坂本一成在《建筑的内在语言》一书中,对“架构”一词下了定义:“架构是指‘结合材料形成结构物’…加入单纯的横向材与纵向材相结合就是结构物,那么并不能说架构物就一定是‘建筑的架构’”[1]。在这里,坂本一成认为架构是结构与场所的结合物,参与建筑学意义的构成。
二、结构参与空间塑造的可能性
对于当今大多数建筑师来说,结构仅仅是实现建筑的一个手段而已,结构为空间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但是结构却很少真正的参与到空间的设计之中,或者说在空间中影响到人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世界范围之内,除了瑞士和少数日本院校的教育体系之外,大多数建筑院校早已把建筑与结构分开教授,导致建筑师们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很少对结构有所思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结构自古以来便是塑造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按照坂本一成所说,架构= 结构+ 场所,那么实现架构的前提是结构对空间产生真实的影响。
三、结构塑造内部空间的场所性
建筑的场所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所强调的重要概念之一。而场所性包含宏观和微观两种含义。宏观上,建筑场所性讨论的更多是气候、文化等地域性问题,微观上场所性讨论的更多偏向于诺伯格- 舒尔茨提出的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2]
HouseSA 是坂本一成对于构架理论的最佳诠释。这栋住宅形态上最大的特征便是顶棚与下方大小不一的地板,以及各种宽度、高度的架子,还可以看到一些更小的特征,如木结疤和铝板固定螺栓。按照坂本一成自己所说,折版状的顶棚是依据OM 太阳能板系统的位置确定的,而地板和架子的布置则反映出结构和功能的要求。[3] 建筑处在坡地上,坂本把场地处理成连续的台阶状坡地,这种坡地的形式贯穿建筑室内外。由此,建筑内部空间的地面和建筑所在的场地发生了最真实和直接的关系。影响屋顶形态的并非建筑本身依照场地形成的外轮廓,而是与建筑所在地和太阳轨迹发生直接关系,屋顶的形状又影响着内部天花。这样一来室内空间则被台阶状的地面、沿用地范围形成的墙面及被阳光影响的吊顶所限定,建筑内部空间时时刻刻反映着周围场所的特性。
结构承托了场所的性质,并真实地形成空间。这里的结构,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架构。
图2 HouseSA 室内
(图片来源:仓方俊辅,平辉. 并非突然呈现的现代主义诗学 阅读坂本一成设计的“House SA”[J]. 时代建筑,2011,(01):
104-109.)
三、结构成为使用者存在的反映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 工房是石上纯也的代表作品之一。石上纯也通过伊东丰雄、妹岛和世间接地继承了筱原一男的衣钵。
KAIT 工房在结构上的处理避免体现结构成为空间的骨架,而是要展现一种暧昧的关系。柱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粗一些的承受竖向力的柱子,另一种是承受水平方向力的纤薄的柱子,两种柱子交织混杂,再加上看似随意地排布,使人分辨不出那种柱子是如何受力的。这里对于柱子受力特性的掩藏,其效果颇为类似筱原在白之家的手法——让柱子抛去社会性而仅仅成为柱子的及物性手法。
看似漫不经心的柱子排布置下,有着对于空间使用多重性的考虑。空间被如何使用,甚至是不同时间段呈现不同的使用方式,建筑师将空间使用的决定权还给了使用者。这里,空间的呈现状态取决于使用者的存在,使用者在特定时间点的存在状态,形成了某种非永恒性的、属于某些特定使用者的场所精神。
四、总结
从结构成为影响空间的要素,到结构将建筑的在地性反映到内部空间上去,再到结构将空间的塑造方式还给使用者本身,这看似形成一条对于结构的“场所性”的认识,但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实际情况却远非这么简单。
本文只是截取了两个建筑关于结构处理的片段来阐明结构对于空间、场地与使用者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这两种关系却不构成一条结构演进的脉络,而是一种平行演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能使建筑师加深对于结构的认识,为认清建筑与结构的内在性关联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坂本一成. 建筑内在的语言[M].TOTO 出版社,2011[2].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 仓方俊辅,平辉. 并非突然呈现的现代主义诗学 阅读坂本一成设计的“House SA”[J]. 时代建筑,2011,(01):104-109.
作者简介:赵鹏,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