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创新者和推动者。目前正处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和绿色创新的孕育期和准备期,为此中国必须抢占未来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前瞻性地进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布局,以便大规模地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新技术革命。
经济师论文发表 经济学论文发表 会计论文发表 财会论文发表 高级会计师论文发表 经济论文发表网站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努力增强我国参与能力;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精神呢?实质是如何准确地认识世情。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国情、世情和党情,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党中央再次提出准确认识世情的重要课题。
认识国情与认识世情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形象地比喻就是知己知彼,即认识国情是“知己”,认识世情是“知彼”,这个“彼”并不只是自己的对手,例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而是整个世界。不了解世情,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同样的事,不了解国情,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世界的世情。为什么中央再次提出认识世情的重要课题呢?就是因为经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正如中央所判断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及时地分析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尤其是哪些重大因素?这些变化对未来的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未来的中国产生哪些战略性机遇?我们又如何把握和创造这些战略性的机遇?对此,中央提出了几个“准确把握”的研究课题。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
从世界现代经济增长历史来看(见表1),先后经历了三次黄金时期:第一次是指1870~1913年的43年时间,世界GDP(指1990年国际美元值,下同)总量年平均增长为2.11%,世界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30%。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美国,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94%。其次是拉丁美洲,为3.48%,再次就是日本,达到2.44%。
第二次是指1950~1973年的32年时间,世界GDP总量年平均增长为4.90%,世界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92%。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日本,高达9.29%,中国也在5.02%,东欧国家和苏联分别为4.86%和4.84%,依次是西欧国家(4.79%)、美国(3.93%)。①这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三次是指从1990年以来直至2030年长达40年的时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孕育期”,1990~2000年期间,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9%,由于中国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家率先经济起飞,在计划经济国家中率先转型,因而中国增长速度最快,高达10.6%,还由于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国家改革并起飞,如印度达到了5.9%。②第二个阶段是“形成期”,2000~2008年期间,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已经高于前一个阶段,突破了3%(为3.2%),中国增长最快,高达10.4%,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高达9.1%,南亚地区达到7.4%,印度也达到了7.9%,撒哈拉以南非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达到了5.2%;③尽管于2008年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高增长趋势。第三个阶段是“凸显期”,2010~2030年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仍会超过3%,随着总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人均GDP增长率会超过2%。根据安格斯·麦迪森估计,2003~2030年期间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3%。④与前两次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时期不同的是,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特别是中国,既是此次世界经济黄金发展时期的最大受益者,又是最大的推动者,也使得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延长,中国在世界市场和范围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要继续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利用机遇,还要学会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如金融危机、财政危机、老龄化危机、福利制度老化危机等,寻找我们的“机遇”,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
从世界及不同收入组国家需求结构看,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储蓄占GDP比重基本无变化,而进出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占GDP比重都是显著提高的,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1995~2007年期间,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深化。需要指出的是,同期中国进出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占GDP比重分别提高了11个和19个百分点,且2007年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个和14个百分点,⑤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体化程度在加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进出口贸易的极不平衡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出口太多是因为人为压低了价格,如土地价格、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社会保障价格等;我们进口太少是因为市场保护、竞争不充分,也意味着为世界创造的中国市场的机遇和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从出口导向增长转向进出口共同平衡增长,并为世界需求创造“中国市场”。
从世界及不同收入组国家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见表2),1995~2007年期间,该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了69%;工业或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这两个比重均下降了2个百分点,分别减少至28%和18%;农业增加值比重占GDP比重继续下降,减少了1个百分点,达到3%。而中国服务业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达到了40%,但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制造业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达到32%,但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农业比重下降了9个百分点,达到11%,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⑥这表明未来的中国产业发展方向是继续降低农业比重,大幅度降低能耗高、水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资本密集的工业比重,明显提高劳动密集、知识密集、节能减排的服务业比重,由工业主导产业体系转向服务业主导产业体系。
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各类生产要素结构不断上升,特别是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许多传统的比较优势在削弱,这就需要培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增强我国发展的新动力。为此就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和三大国家规划,即《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大目标。这三大规划充分体现了“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三大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各有目标,紧密联系,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各有特色,相互呼应。⑦这就会为中国在今后形成三大优势,即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努力增强我国参与能力
正是由于发生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触发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相反,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大国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见表3)。尽管这场危机还没有根本改变“西风压倒东风”的基本格局,但是美国为首的G7国早已力不从心,不得不被G20国集团峰会所代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治理的格局。
在中国等国的压力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得不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使中国上升至第三位,居美国、日本之后,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参与并成为世界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领导者。⑨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扩大,她在世界中的位置、作用和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国际事务(特别是全球经济事务)的被领导者转变为领导者,从国际规则(特别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从国际舆论(特别是全球电视新闻网)的被动挨打者转变为主动竞争者,从西方文化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世界多元文化特别是非西方文化的创新者。⑩ 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从1750年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开发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英国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主导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即铁路、电力革命,开发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美国成为工业革命的主导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是主导国,中国成为跟随国。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最大的机遇就是绿色能源革命,从而根本改变自1750年以来经济增长同时碳排放增加的传统发展模式,出现经济增长而碳排放开始“脱钩”进而下降。
中国一直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边缘化者”,因而大大落伍于西方国家,即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也只是落伍者、追赶者。中国应当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创新者和推动者。目前正处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和绿色创新的孕育期和准备期,为此中国必须抢占未来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前瞻性地进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布局,以便大规模地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新技术革命。可以认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在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实现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
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一直主导世界经济,直到中国、印度等先后加速崛起,一批新兴经济体经济起飞,一批最不发达国家跟进高速成长,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明显上升,从而开始改变南北不平衡、不对称、不公平的经济力量格局。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研究(见表5),1952年“北方国家”(指富裕国家)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的60.1%,直到1990年,为55.4%,近40年仅下降了4.7个百分点。此后,这一比重不断下降,到2003年已不足50%(为49.5%)。到2030年这一比重降至36.4%;相反,“南方国家”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990年的44.6%上升至2003年的50.5%,到2030年这一比重高达63.6%。因此,到2030年世界的经济版图将是“南方国家”大大高于“北方国家”,形成新的世界经济格局、贸易格局和投资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引起南北国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度等国先后崛起,两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990年的11.8%到2003年的20.6%,再到2030年的33.5%。{11}这表明,一方面中国、印度等推动“南方国家”潮水般的兴起,另一方面“南方国家”的上升趋势又强化了中国、印度等的复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中国的贸易伙伴及比重的变化得到充分反映。目前欧盟、美国、日本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但是他们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重在下降,而“南方国家”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本着“得道者多助”的思路,中国应当在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大力帮助和援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应当“先予之、后取之”,“多予之,少取之”,帮助他们提高其自主发展能力,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
总之,纵观全局、纵观世界,中国仍处在历史上极其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重大发展挑战,还会遭遇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外部冲击。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只有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世情,我们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国情;只有敏锐地、前瞻地识别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才能够更加主动地创造战略机遇期,先行一步,占据世界工业革命、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的制高点,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①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8、272页。
②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 pp. 204-206. The World Bank.
③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pp. 374-375. The World Bank.
④{11}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8、109页。
⑤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pp. 232-234. The World Bank.
⑥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pp. 208-210. The World Bank.
⑦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人民网,2010年5月27日。
⑧详细分析参见胡鞍钢:《中国加快走向世界创新国》,《国情报告》,2010年第41期,2010年12月16日。
⑨2009年4月26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世界银行呼吁发达国家展现政治意愿,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世界银行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加快世界银行发言权和代表性改革进程。2010年4月27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在美国华盛顿通过了决定,将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 ,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0年4月24日在华盛顿敦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快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配额和发言权。2010年10月23日,G20(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改革问题达成共识,会议商定将在2012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而中国所占份额将从第六位升至第三位。
⑩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