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医药论文 ->临床医学
  •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2018年10月30日 14:43 作者:马泽英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下孕妇凝固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 年4 月~2017 年7 月诊治的妊娠期
    血栓前状态孕妇(观察组)和正常妊娠期孕妇(对照组)各33 例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分别对两组孕妇的APTT、FIB、PT 和
    D-D 进行检测,分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与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 和FIB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
    统计学意义(P>0.05),APTT 和D-D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妊娠期孕妇测定D-二聚体和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能够明确下肢静脉超声的诊断结果,对妊娠期血栓前状态诊断提供准确数据,避免孕妇出现致命性肺栓塞,提
    升妊娠安全性。
    关键词: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072-01
    妊娠期孕妇病发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是非妊娠期妇
    女的5 倍,其致病高危因素为静脉血液瘀滞。孕妇在妊娠期
    间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液流速缓慢和分娩阶段骨盆
    静脉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原因。血栓前状态是血栓前
    期和高凝状态所演变而来的医学术语,强调有较高血栓形成
    的风险,需要给予血栓疾病防治措施。对妊娠期孕妇进行下
    肢静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对于降低不良妊娠结
    局、保证妊娠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临床研究发现,血栓前
    状态伴随着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为了研究具体指标,
    本文进行检测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 年4 月~2017 年7 月诊治的具有血栓前
    状态的妊娠期孕妇33 例设定为观察组,对孕妇进行下肢静
    脉超声检查提示有“暴风雪证”,孕妇均为首次、单胎妊娠,
    排除孕妇有血栓疾病史、其他内科疾病等影响本次研究的情
    况。同期选择超声检查正常的孕妇33 例作为对照组研究,
    观察组孕妇的年龄为28~34 岁,平均(30.4±0.3)岁,孕
    周为(38.2±0.7)周,对照组孕妇的年龄为27~33 岁,年
    龄为(30.3±0.1)岁,孕周为(39.2±0.5)周,两组孕妇
    的年龄、孕周等数据均可比。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栓前状态超声检查
    采用麦迪逊X6 超声诊断仪对两组孕妇进行超声检查,
    孕妇仰卧,检查肢体稍外旋展开,将探头频率设置为5~0MHz,
    依次探查患孕妇的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后静脉至小腿
    肌内静脉丛等[2]。暴风雪证:从B 超灰阶下观察到血管腔内
    有絮状,回声滞缓流动,或云雾状强回声悬浮。产生原因:
    血液流速缓慢使得红细胞聚集,产生有效回声。
    1.2.2 凝血指标分析
    要求所有孕妇在本次检测前一个月均未进行任何抗凝
    或对纤溶系统与影响的药物治疗。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取静脉
    血,选择选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
    检测,主要指标为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
    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和D-D(D-
    二聚体)。
    1.3 指标评价
    对比分析两种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数据差异[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检测分析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
    分析,并对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检验,计量资料用( x ±s)
    表示,t 检验数据差异,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T、TT 和FIB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
    学意义,APTT 和D-D 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 讨论
    静脉血栓是妊娠期孕妇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妊娠时期孕妇的生理和血流动力学均发生改变,血栓栓塞的风险高于正常人,例如高凝状态、静脉血流减少、静脉瘀滞增加等,盆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由于孕妇活动减少和子宫增大受到压迫,血液流速下降。血栓前状态指的是妊娠期孕妇已经有血栓形成的条件,但并未真正形成血环,处于早期病变阶段,临床症状难度较高。妊娠期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功能与正常孕妇相比有着更高凝迹象,血栓形成风险高,对孕妇和宫内胎儿的发育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对妊娠期血栓前状态进行早期发现和治疗,确保妊娠安全。
    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抗凝、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抗凝成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性降低,在血栓形成前部分指标已经发生变化。一般在妊娠3个月有,孕妇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就会发生变化,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逐渐增加[4]。从本文的检测分析上看,对比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和正常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发现两组孕妇的PT、TT和FIB指标无变化,观察组APTT指标下降,表明孕妇的内源性凝血已经出现变化;观察组孕妇的D-D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两组孕妇的凝血功能存在变化。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主要见于继发性纤溶过程。D-二聚体的出现表明血管壁中含有纤维蛋白沉淀,提示继发纤溶活性的亢进和凝血活性增加,对于预测孕妇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的凝血功能与正常孕妇带有明显差异,可以将D-二聚体作为孕妇血栓前状态检查的重要指标,评估孕妇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肖欢,高洁,金艳荣,马红梅,耿丽艳,李蕊,田丹,马唯.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03):382-384.
    [2]杨芳.妊娠期易栓症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及抗凝治疗的[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188-189.
    [3]孙俪洲,潘义.妊娠期凝血功能障碍与产科多器官功能障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28(8):586-589.
    [4]郭新菊,冀敏.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27-28.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