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思及构建
2016年4月16日 13:53 作者:廖四华 张业清廖四华 张业清
摘要: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起着统率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又是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正确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俳徊,在多元的价值观选择中游弋。这种多元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1、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动摇。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不但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等方面加强了对话与合作,而且在文化领域尤其是在社会思潮方面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大量的西方社会思潮诸如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涌入国门,给我国的思想理论界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不良影响,如:有人鼓吹福山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终结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有人利用我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攻击党的领导地位,转而宣扬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这些思潮在校园广泛传播,青年大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对历史不了解和缺乏判断力等原因,致使其理想信念淡薄,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
2、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遭怀疑。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进的状态。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飞速提升,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气象。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分配失衡、城乡差异等。这些现象原本是任何类型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个别问题,由于大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影响,进而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否定共产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陷入迷茫。
3、爱国主义精神被消解。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但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时代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挑战。“全球主义”“地球村”等概念的提出,超国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部分学生认为整个世界已经实现资源共享,国家和民族利益已不复存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消解和弱化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个别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利用国内的民族关系中的问题挑唆和制造民族矛盾,极力煽动民族分离,鼓吹西藏独立。这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影响着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4、集体主义和创新意识被淡化。
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价值主体重个人的自我价值,轻个人的社会价值,只重视和强调对自我需要和利益的尊重,不重视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和贡献。许多人从个人本位主义出发,盲目追求自身发展、损人利己,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无视他人存在,无视集体的存在,导致了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不强,团队精神缺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也进一步弱化了对社会平公正的坚信,表现出消极厌世、愤世嫉俗。一些学生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及时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5、道德荣辱观念被混淆和遗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信仰建设和伦理道德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缺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乘虚而入,占据人们头脑,知道人们行为,导致社会风气不良,物欲膨胀,享乐至上,盲目崇拜。青年大学生区分不清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判断不清,诚信缺失,文明沦落,荣辱观念被混淆甚至被遗弃。
三、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路径探讨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起主渠道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加大实施新课程的力度。1、内容转换上创新。首先是重点突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其精髓,将核心内容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入学生心中;其次是内容具有时代性,要敢于突破教材,以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为例,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去;最后是内容上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分析,找到适合其自己的道路,使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魅力。2、在教学方法上得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观看最新事例的视频,尤其是优秀事例的视频,如“感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等。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很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活跃和综合素质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竞赛,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使无形的价值理念得以具体化、直观化。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为:一是重视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历史传统,使其受到教育。二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规范制约学生的行为,如有违反者,严格按规定处理,绝不留情。这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使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有效。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中,充分发挥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只有选择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身特点的价值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实现社会化,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红色旅游”、生产实践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促使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形成。
参考文献:
[1] 陆岩 姜国玉.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思想政治研究》20011,(2).
[2] 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教育》2011,(7).
[3] 陈宫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4] 周勇 郭根荣.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J].《管理》2009,(5)
[5] 温成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