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2011年1月28日 13:18 作者:论文网我院是一家地处城郊的卫生院,日门诊住院处方量400张左右,为了解我院用药情况,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特对我院药房处方进行了随机抽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5—9月份处方8546张。统计不合理处方加以分类分析,因处方前记、后记书写不规范或书写潦草等现象比较容易纠正,将不在此文中予以讨论。
2 结果与分析
8546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239张,不合格率2.8%。其中因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有82张,占不合格处方的34.3%;非抗菌药物中同类药重复应用,中西药配伍不当、西药间配伍不合理或禁忌的75张,占31.4%;用法用量不当22张,占9.2%;与疾病诊断不符的23张,占9.6%;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以上)现象的37张,占15.5%。
3 讨论
3.1 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3.1.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两药联用产生拮抗作用的有21张,如吉他霉素针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与阿莫西林同用等,吉他霉素与阿奇霉素均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快速抑菌剂,使细菌迅速从繁殖期进入静止期;而头孢曲松和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快速杀菌剂,对繁殖期细菌作用效果好,如两者合用可减弱后者的抗菌效果。
两药合用毒性增加或疗效不相加的有15张,如:(1)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合用,二者对肾脏都有一定的损害,合用后损害加重,甚至可以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2)氨苄青霉类与头孢曲松,阿米卡星与奈替米星合用,前者属重复用药,合用后疗效并不相加;后者合用不但疗效不增加,反而增加毒性。 法学论文发表
滥用抗生素的有43张,主要表现在不分病情一律两联(或多联)应用抗生素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有些非细菌炎症也应用1~3种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无效,还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抗生素与活菌剂合用的有9张,如头孢克洛颗粒与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因前者为杀(抑)菌剂,后者为活菌剂,两者合用可使各自疗效降低。如必须同时服,应注明间隔时间。
3.1.2 两种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合用或与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用 共23张,如布洛芬胶囊与云南白药胶囊同服,双氯酚酸钠与血塞通胶囊同服,复方氨酚烷胺片(胶囊)与复方阿司匹林(APC)合用等。因两者都可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而且肠外给药同样可发生溃疡[1],且第3组含有同类药重叠应用,因此合用后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应避免应用。3.1.3 输液溶媒选择不当 有24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用5%~10%葡萄糖稀释,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在葡萄糖液中不稳定,宜用生理盐水。婴幼儿输液时使用等渗液,未使用4:1液。
3.1.4 用法用量不当 给药时间不合理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1天给药1次比较普遍,使药物浓度在机体内大部分时间其浓度未能达到最低抑菌浓度(MIC)。辛伐他汀在晚上服用却未注明,因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C2-COA还原酶发生降脂作用,该酶夜间活性高,晚上服用效果好。另有部分医生对非常用药物剂量掌握不牢,如吲哚美章栓剂应100mg 1枚,却错写成200mg,结果造成用药剂量偏大。
3.1.5 其他 重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与尼莫地平)较为普遍(8张),扑尔敏与赛庚啶与氯雷他定合用的有9张,因他们都能选择性地阻断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无合用必要。 法学论文发表
3.1.6 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 如一患者临床诊断为低血钾,却首先使用碳酸氢钠静滴,这种情况极易因血钾的进一步降低而引起心跳骤停。有些处方与诊断明显存在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估计为“搭车开药”。
3.2 造成以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1)临床医生知识结构老化,基本药理知识欠缺,尤其是部分中医师开具西药方,或西医师开具中成药方时对一些以商品名命名的药物所含成分、剂量了解不多,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贸然开出处方。(2)药剂人员把关意识不强,长期以来,药剂人员一直处于“弱势”的从属地位,缺乏执业药师基本的把关意识,特别是在上班较忙时,更是“照单全发”,很少有人从药理学的角度去审视一下待配处方是否合理。(3)部分医生受利益驱动,不顾职业道德,开具大处方、人情方,结果造成抗生素及高档药物的滥用。(4)患者及家属的推波助澜,一些患者自持享受公费医保待遇或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常要求医生搭车开药,或为追求治病“速效”而盲目要求医生多开药,结果造成重复用药。
3.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整改 (1)药剂科要及时介绍新药,使医生尽快了解掌握新药的正确药名、规格、剂型、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禁忌证。(2)严格实行抗菌药物的“三线”管理,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3)日常审方制度与不定期处方抽查相结合,在收到、发现不合格的处方时,应及时反馈医生进行更改,确保临床用药安全。(4)积极组织临床医生、药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加强对药剂人员的素质培训,坚持开展处方审查及评议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