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 与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特性,虽然现阶段呈现新闻真
1.反转新闻的议题建构 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新旧媒体仍需要坚守真实性 结合议题规制,反转新闻的议题有三层模型建 底线。其三,新路径的重建。新闻工作者需要对信息 构,即表层现实、中观焦虑、深层主题。表层现实主 进行有效整合,便于人们快速理解,并对信息数据进 要指代时间所涉及的领域;观焦虑能够阐述出社会问 行有效加工,使其更贴近事实状况,绝不能盲目地进 题,集中了社会矛盾,也被称为中观焦点;深层主题 行炒作与跟风。
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使人们的 2.构建集体认同感调解利益团体冲突
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得以触发。在这三层模型建构当 其一,反转新闻能够提升我国公民意识,使社会 中,中观焦虑较分散,深层主题与表层现实较为集 舆情出现反转,公众与媒体都参与其中,可以发表自 中。表层现实主要对民生涉及较多,深层主题所涉及 己的看法。随着舆论向着各种方向的不断倾斜,社会 的,都是与道德相关的主题。中观焦虑包括了公众素 舆论具备了多元化的意见表达以及以往所没有的表达 质、旅游强制性消费、医患关系、法律不公等问题。 主体。其二,反转新闻能够使公众的媒体素养得到有 叙事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全面地反映,因此,反 效的提升。信息在传播时,历经一系列的环节,最终
转新闻极易导致公共事件的产生。 发生舆论转变,将事实真相呈现在公众面前,无形中
2.反转新闻的人物模型 对公众进行了网络传播的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媒体 结合人物模型规制,共有五种新闻人物模型,包 素养。其三,反转新闻能够构建公众的集体认同感。 括英雄、恶俗、普通、悲情、特权等。这些形象大多 新闻生产方在舆论反转时,对事件资料进行持续性的 拥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包括恶俗与悲情这两种形象。 排除与扩充,会对公共情感进行强调,使公众参与其 受害者及弱者常被定义为悲情形象,迫害者及猥琐者 中,并在公众当中构建出集体认同感,最终将事实真 被定义为恶俗形象。反转新闻叙事逻辑与普通新闻有 相呈现在公众的面前。
着较大的差异性,情感在事件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主 3.法意网意较量,网络问政信息的公开透明
要作用。人物模型也存在二元对立的情况。如反转新 其一,网络问政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产生舆论力 闻“大学生落水身亡”,始于英雄形象止于普通形 量与透明空间的前提条件。民意信息的交互式传播, 象;反转新闻“济南市民哄抢菊花”,起始于恶俗形 使阴暗面荡然无存,社会变得更加透明化。对网意进 象,止于普通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在推动舆情发生 行疏导,寻求广泛认可,使网民的情绪得到有效的疏
转变的过程中,人物模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其二,网络问政监督的公开透明。网络监督人员
3.反转新闻的话语设置 分布广泛,能够对监督环节进行有效优化,从而构成 其一,反转新闻语言设置有着短平快的特征,符 错综复杂的监督网络。监督网络的联动畅通是发挥监 合公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采取知识快餐的模式。通 督作用的前提条件。监督者需要处于恰当的位置,并 过标签化的建构形式,阐述除了短平快的用语特征。 且互相需要有沟通的桥梁与机制,使彼此的效能与动 如:2015年“男子开放被抓,究竟谁是影帝”事件, 态得以监督。其三,网络问政法治的公开透明。运用 根据“影帝”这一词汇,《杭州日报》对事件的舆情 合法的形式,对公众监督平台进行有效地构建。通过 波动进行鼓动。将动画、图文、音频、影像等多种媒 公众监督,能够汇聚公众的力量与支持。包括公众维 体形式进行融合,并且其叙事倾向有着煽情的特征。 权组织、公民听证会、监督委员会等。需要对民意予 新闻定向人物形象,是固定的情感载体,如恶俗或悲 以重视,但不能忽略法意,更不能顺应网意。应当对 情形象烘托出了善与恶的氛围。在一件反转新闻当 法治的权威性予以重视,使公众监督平台具备资源互 中,对比前后的二元对立人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补性与行政效能性。
张力。这种突显情感的叙事逻辑,充分体现了新闻生 三、结论
产工作者懂得网络媒体的叙事逻辑和情感是互联网事 总之,反转新闻在设置议题以及人物模型的过程
件发展的主要推力。 中,更能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它通过短平快的话语,
二、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 运用虚构、屏蔽、强调的叙事手段,促进了事件的有
1.事实真相呈现复杂的反思 效传播,但重构新闻真实依然较为困难,应在更为宽 其一,熟悉新语境的升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 广的社会空间对新闻现象进行研究,站在文化心理与 临,个体成为事实真相的监督者、阐述者以及参与 事实真相的层面上,深入研究其传播影响与叙事框 者。媒介的传者与受众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缺乏新 架;并对倒逼与偏向两相悖论的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 闻法治,社会经济的影响,此种语境当中,说明了新 析;同时需要深入探究培养网民的集体认同感,司法 闻真相不单是专业精神,也需要个体在新闻参与过程 监督制约与平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