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Th心理健康现状
2018年5月23日 10:37 作者:lunwwcom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制短、学历层次较低,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高职生在就业、择业等方面面临着更复杂的心理压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有过心理问题或者亚健康的人数在24% 以上,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有计划、有目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现状,全方位育人是高职院校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Th心理健康现状
1. 心理适应障碍。心理适应障碍相对高中而言,对高校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对周围的环境陌生,对大学校园的自由开放式教学不适应,对来自五湖四海自的陌生面孔不适应等等。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因为高考失利无奈之下的不得已选择,或是由于父母的意愿所决定的,因而心理落差,自卑感导致的心理阴影尚未消散,身心未准备就绪就进入了高职院校,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人生规划都比较模糊,甚至是茫然,形成一系列心理障碍,例如高考失利导致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悲观,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缺乏认同感、自豪感,有的学生产生抑郁、偏执、甚至分裂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以及莫须有的人际敏感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 焦虑情绪较大。从不适应到学生发展为心理问题,中间一般伴随着各种焦虑催化剂:第一随着新一轮扩招和社会经济体系改革的深入,就业问题是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重中之重;第二是家庭经济问题,据统计贫困生占比70% 以上,家庭贫困导致的人格障碍、身心扭曲、自卑、愤世嫉俗等心态影响着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人格不健全引发的校园问题越来越多;第三,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薄弱,英语数学普遍较差,导致专业课的学习障碍重重,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此外还有适应性问题、躯体障碍等等,都可以导致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
3. 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大学生刚刚从家庭的温室中走出来马上要适应校园,适应社会,会出现诸多不适。90 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的性格导致了他们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行动力弱,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差,抗压力弱,以自我中心,喜欢独行合作能力差,希望和别人交往,得到肯定与关爱,但又缺乏交际方面的技巧,不懂得怎么和别人相处,久而久之这些敏感脆弱的学生容易形成焦虑症、忧郁症等心理疾病。
4. 个人感情问题。高职学生正处于情感萌发的青春期,对异性交往的欲望愈加明显,但由于有些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对感情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分析处理,尤其在感情和学业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如果不能找到情绪的出口,及时加以疏导解决,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校园危机,危机控制不当甚至出现悲剧,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心理成长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以教学、招生、就业为第一任务,且尚不能满足所需,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紊乱,归属部门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归属于学生处,有的设在德育部、思政部等,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独立设置,就为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困难。更为严重的很多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由于教师的非专业性知识匮乏对有问题的学生加以错误引导,非但没有及时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学生心理问题。
2.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存在不足。虽然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形式、地点局限,缺少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原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可能被充分地激发。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缺乏科学性规划,数据搜集和档案整理完全停留在手工阶段,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科学的理论支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3.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处于劣势,迫使高职院校把教学、就业、招生摆在第一位。领导不重视,思想不统一,很多学校从未开过由领导班子成员带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心理健康专题会议一般设置在二级学院而无人问津,形式主义严重。有些领导甚至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既然辅导员是开展人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就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协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新生的心理普测工作,在特定时期要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排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有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紧缺的高校,将心理普测、咨询和跟踪,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全部交给普通辅导员,使辅导员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4.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仅有的专业咨询师一般都设置在学生处,二级学院几乎为零,大量的咨询工作无法胜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力不从心。而辅导员从心理学或者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很少,专业度不够,再加上辅导员岗位本身事物繁忙,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身份和形式极大地束缚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