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这些年里,常常忧心于如何去转化这些语文学困生,希望能还他们基础教育应有的自信与幸福。为此,我以自己熟悉的学科为平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1. 对语文成绩提高的过程性认识不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听广播、看电视、说话、思考等等到处都是“语文”,而部分语文“学困生”没有观察思考的意识,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别说进行经典阅读和鉴赏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内,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
较之于其它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性更加明显,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它需要宽广的阅读面、细致的感知力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而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较强的功利心,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稍微花了时间却没有明显的效果,就放弃了。
2. 对语文学习的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认知不足
近几年来,在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中,为了检测学生的综合素养,命题材料绝大部分取自课外,一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语文课本对高考已经作用不大了,于是他们对花样繁多的各种复习资料重视有加,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老师是“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3. 对学科重要性的定位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定位认识不足。因为理科的题目答案,标准透明度高,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多元;特别是作文写作上,常常在考场上拉不开差距。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更乐意去做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的理科作业。再加上学生学业负担本来就重,他们往往更容易把语文老师布置的比如“看书读报、体悟感受”这样的“软作业”排在理科作业之后,这样一来,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语文学习的效果被大大打折。
二、中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 强调语文科的神圣使命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承载着文化的每一部经典著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等经典著作都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民族以至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关心与思考,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圆外方”、“以和为贵”、“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家国情怀,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语文科正承担着对我们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神圣使命。
2. 突出语文科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也就是说,只有把语文学好学通,才能更有效的进行阅读与表达,思考与解题。一些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就经常看不懂理科题目,更不用说正确解答了。近来的中高考开始设置“学科渗透”题型,其目的是为了遵循“注重语文实践”“语文的学以致用”等理念。简言之,就是运用语文能力来帮助解决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目前高考中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的考试中结合语文知识已经十分普遍,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也出现了传统文化的身影,而只有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价值。
3. 提升家庭教育品质的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学生的心理、人格及习惯的养成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1)引导家长积极与老师沟通
引导家长积极与老师沟通,通过电话、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及时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内外的情况,及时调整转化策略。如班级中的语文学困生孙某,在背书方面总是拖拉,每次语文考试,连最基础的默写也得不了几分,对此,家长每天把孩子的背诵情况在记录本上进行反馈,我再根据学生在家的完成情况,第二天到校再进行相应练习,同时把练习的情况也及时反馈给家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及时沟通与合作,孙某能完成基础的默写并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
(2)搭建家长与家长间沟通桥梁
我不定期地召开小型家长会,为家长与家长间的沟通搭建桥梁,邀请班中部分优秀家长与语文学困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们自发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微信群,共同探讨,引导语文学困生家长也能对孩子有正确评价,形成正确的期望值。通过请家长代表发言,增设家长小课堂等系列活动,指导家长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 教学方式更多元
目前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还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沉闷的课堂很容易让本来就语文学习提不起精神的“学困生”觉得压抑与无趣,想要实现对他们的转化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采取更多元的教学方式,发挥语文科丰富的资源,发挥语文独特的语言优势和个人魅力,营造更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语文的结合,能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也有很大益处。我在上课中就经常利用零碎时间给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节目,学生在被选手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之外, 对灿若星辰的中国文化自然也心神往之,对语文热爱的种子也就悄然种植心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语文的自信感和使命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采用更多元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升,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李爽: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
[2]陈春艳:学困生问题的若干体会及教育对策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部县盘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