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是一个由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材、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实践系统,其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又是最能动、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是教学结构发挥效能的重要保障,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核心素养是引领未来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教师的专业性;教学结构变革;个体教育意识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人生是:“自由地长成一棵笔直的树”,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成长姿态。反思怎样当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时,作者大声疾呼:“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不论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取得怎样的’骄人’
成绩”,把多少学生送进了大学,他都不能称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论断尖锐犀利,切中时弊。”
如果说成长的过程是一种“路径”,那么“笔直”自然称得上是成长归属的“家园”,“自由”则是在通往“家园”的“路径”
中必备的精神养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种“自由”的养料莫过于在自己的教学中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精神,“笔直”不仅仅是自由成长的归属,也是自由成长应有的姿态,这种姿态就是自由成长的一种担当。
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关于智者和勇者有过一段讲话,他说,能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寻找最终找到一盏灯的人是智者,这是很多将领可以做到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就此止步,只有一部分人会拿着这盏灯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寻找,最终找到一片灯光,这样的人是勇者。我想,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倾听”与“谨言”应该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笔直”担当与立场。
倾听才能促成理性的参与,谨言才能保持平等的对话。而只有理性的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才能构建自由、开放的课堂生态。我渐渐的发现教师成长与教师教育意识觉醒问题之相关问题的重要。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的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的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立门户,特立独行,它更多的涉及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觉悟。在此意识的觉醒下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准或朝什么方向努力,朱光潜在有关教师与语文关系的论述中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语文教师应设法从以下多方面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一、通过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使导语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扩充知识、探索新知、积累智慧、延伸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诗歌、歌词、诗画、故事、对联、景物、总结等导入法。
二、通过课堂引导学生
(一)教师应该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促进其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与组织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组织程度。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让学生开窍。
(二)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的学生稳步提高,让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合作的认知过程。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的认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协作、欣赏和尊重。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拉近距离、融洽关系。学生的多样回答中还可以展现亮点、增强创新意识,教师则可以从中获取学生的新思想、了解学生的新动向。
四、通过引导教会学生积累
语文学习的积累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写作方法、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实践的重要工作。
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学科有着显而易见的特殊性,不过,既然是一门学科,它也应该遵循学科教育一般规则和规律。语文学习是一项慢功,靠积累,需积淀,要勤奋,需坚持;语文不喜慵人,语文素养发展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多积累。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经历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1984,(10):
32-35
[2]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6-21.
作者简介:姓名:李苗,生日:19911030,女,陕西渭南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