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河西走廊》中多模态语篇分析
2016年8月02日 15:13 作者:杨 芳杨 芳
【摘 要】多模态是理解语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运用Kress 和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这三个方面对纪录片《河西走廊》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通过对图像、色彩、文字、声音等各类模态的分析,讨论了其中的语篇意义,帮助观众对该纪录片语篇意义的认知理解,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纪录片 《河西走廊》 视觉语法 多模态 语篇意义
一、前言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普及的时代, 多模态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各种符号资源,比如声音、图像、颜色这些都可以作为除语言之外能表达意义的有效方式,而这些方式的协作统一就构成了多模态语篇。Kress 和Leeuwen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图像分析入手建立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之后的研究者们逐渐开始注重将单模态的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其它多模态语篇分析中。如:易兴霞(2014) 分析探讨动态多模态语篇“光屁股小男孩抢镜李克强总理”的央视新闻中的意义构建,洪岗、张振(2010)用Kress 和Leeuwen 的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框架,对2008 北京奥运会上《我和你(You And Me)》的视频声音和图片进行多模态意义的探析。
纪录片是以展示人们真实生活为题材的典型多模态文本,因此与各类节目相比,其节目的说服度,以及在观众中的追捧度颇高。如近几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美丽中国》、《中国学校》等各类记录片受观众喜爱。同时向此类历史纪实性纪录片,如本文选取的《河西走廊》,改变了人们以往通过历史书目记载或人们口头相传来了解历史的方式,而是通过多种模态的相互作用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还原性。本文通过Kress 和van Leeuwen 的图像视觉语法对《河西走廊》的图像、色彩、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进行分析,以解读其中的语篇意义,旨在帮助观众对历史性纪录片类语篇意义的理解,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概述
多模态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符合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而多模态语篇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其分析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模态这五种模态。多模态语篇分析将语言以外的其它符号看作是表达意义的其它方式途径,而这些符号既是相互作用又是独立存在的。这些多种形式的模态共同作用组成多模态语篇,同时不同的模态又可以看作是表达语篇意义的不同手段。以Kress 和Van Leewen 的视觉语法为基础,提出了通过图像分析意义的多模态框架,指出图像意义包括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意义,再现意义是指图像对外在的客观现实世界的描述,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互动意义在该纪录片中表现为是指导演、观众及片中各种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了观众对纪录片所表现出的态度;在纪录片中构图意义体现在取景方面和信息显著性。
三、《河西走廊》中多模态语篇解读
历史性纪录片改变了人们以往通过历史书目记载或人们口头相传来了解历史的方式,取而代之而是通过以多种模态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多模态语篇的方式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增加了其节目的可信度。2015 年由中央科教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并未经过过多宣传的情况下,让国人眼前一亮,深受观众的好评,追捧度极高。本文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这三个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来探讨该纪录片中图像画面、文字、色彩、音乐、话语解说等多种模态是如何共同作用来使得纪录片达到此种效果。
(一)《河西走廊》中的再现意义
Kress 和Van Leeuwen 认为图像有两种再现模式,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纪录片以以西汉使者出使西域历史背景为导向来展开叙事。对于这一节段的拍摄,在配以字幕的同时,也将这段历史的叙述配以视频予以历史画面的还原再现,并通过画面,图像将历史事件生动形象的描绘刻画了下来。在该纪录片的每一集中则几种体现在人物外貌、演员表情、以及对于历史现场环境,背景的展示上。通过历史画面的再现实现了历史与现今的文化碰撞。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再现意义中叙事再现的体现。另外纪录片中画面从久经岁月雕琢侵蚀而的风化长城景观迅速转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从嘉峪关到焉支山,再到祁连山,以及大扁都口的大片油菜花海,最后定格在风格别致的雅丹地貌。镜头的不断转换给予观众对于河西走廊广袤多样的地理景观以无限遐想。而将语言与图像相结合时,纪录片中只是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理景观。” 简单而又精准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狭长卓阔的河西走廊地域。其景观画面镜头的不断转换对于任何一个甚至是完全不熟悉河西走廊的观众来说,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满足了心理空间遐想。旨在让观众能够通过图像画面切身去感受地域的广阔与多样。此外,纵观这十集纪录片,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期
其镜头在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从近到远,从下往上的角度进行的拍摄,从观众的视角来看,要远眺,要仰视, 因此更加显出河西走廊的辽阔,壮丽。因此对于河西走廊历史与现状画面的转换以及镜头的拍摄角度都准确的反映了导演的意图以及纪录片的主题。该纪录片通过以故事为导线,运用故事化叙述和电影化镜头语言,使图像对外在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再现刻画更加连贯,生动形象。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是其叙事意义成功再现的重要手段。
(二)《河西走廊》中的互动意义
在纪录片中没有与观看者之间的目光“接触”,视频画面中只提供了演员客观再现历史事件的表演。即通过视频画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对历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叙述。此外,语篇中的画面采用从近到远的视点,表明了历史的回忆性,溯远性特征。
“社会距离”即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纪录片中的大部分镜头采用的是社会远距离,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视频画面中参与者整个人以及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这表明历史或其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疏远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使观众能够客观、 真实地去评价整个事件,这种关系的确立也符合历史叙述客观真实的特征。此外在听觉上,核心模式为言语和音乐,模式变量为声音及背景音乐听觉上解说、对白、音乐的融合,使多模式符号综合互动,共同产生意义。纪录片中镜头从丹霞地貌,嘉峪关以及焉支山,伴随乐曲进入高潮, 当画面转向了祁连山草原,大扁都口的油菜花海时又转而变成舒缓优美的旋律,最后画面定格在了雅丹地貌上时乐曲又回到了雄厚悠久的旋律上。这一连续的镜头转换使得纪录片中的言语解说、画面切换与音乐的结合,这几种模式的综合互动充分刻画描述了河西走廊多样狭长又辽阔的地域特征。在视觉上、听觉上都给观众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广袤多样的河西走廊中。这无疑拉近了观众与河西走廊的距离。
“情态”是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如色彩、色调、深度和再现细节等。在《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中,对于色彩的选取是一大亮点。通过对这十集的观察,笔者发现片中对于历史回顾性画面的颜色主要以黑、白、灰、暗黄这类深暗色调为主;而对于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的实拍画面则以明亮色调为主。如:土黄色的打底、沟壑、鲜绿的草地、白雪皑皑的雪地和雪白的羊群、清澈碧绿的湖水以及湛蓝的天空等,这类明亮系色彩与深暗系色彩在记录篇中则构成一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互补。并且准确迅速地给观众传达了河西走廊历史悠久这类信息,给于观众以历史与现实交叉互补的视觉感知。同时对于历史回顾性画面中这类黑白暗黄颜色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纪录片中对于历史的纪实性以及情节刻画的真实性,其自然景色的鲜艳色调的应用表明节目是在大自然中的真实拍摄。加深了观众对纪录片内容真实性认知,达到最佳叙述效果,增加了节目对于其观众的说服力,使观众对于节目的写实度深信不疑。
(三)《河西走廊》中的构图意义
该记录片中,字幕出现在整个画面中的比例相对较小,不太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力,显著度相对于其它模态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在纪录片中伴随言语的解说,配之以音乐,在镜头的转换下画面在最大限度上予以突出,因此显著度较高。而这恰恰表明纪录片的重点是以写实记录为主。对历史画面的还原以及现场自然环境的拍摄则是写实记录的主要方式。字幕在记录片中不是其所要突出的重点。
四、总结
这部纪录片较之于其它纪录片更加突出的特点在于浓浓的历史感与深切的现世关怀的完美结合,取而代之而是通过以多种模态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多模态语篇的方式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增加了其节目的可信度。对《河西走廊》语篇里的多种模态从不同意义上的探讨,同时借助多模态手段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以激发观众对历史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对于纪录片这类语篇的解释力以及对于观众的感染号召力,从而帮助在纪录片制造过程中科学地选择各种模态,准确表达纪录片真实性,吸引以及历史的真实客观的特点,帮助观众对该类纪录片语篇意义的认知,了解并理解历史,引导人们凸显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它们对于现当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J]. 外语研究,2003(5).
[ 2] 易兴霞. 动态多模态语篇中的意义构建——以“光屁股小男孩抢镜李克强总理”的央视新闻为例[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4 ).
[3] 洪岗、张振. 多模态视频语篇《我和你(You And Me)》的构成意义分析[ 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 4] 蒋磊. 纪录片《中国学校》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D]. 宁夏大学,2014.
[ 5 ]K r e ss G , V a n L e e u w e n T ,《R e a d i n g Ima g es:T he G ra m ma r of V isua l Desig n》[ M ]. London: Rout ledge, 2006.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 外语学刊,2007(5).
[7] 王红阳. 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1).
[8]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1).
作者简介:
杨芳(1991- ),女,汉,湖南益阳,湖南科技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