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研发 亟待“中国创造”
2012年7月26日 16:41 作者:lunwwcom节目作为电视媒体的核心产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如今省级卫视间的竞争已经到了零和博弈的程度,一档具有标识意义、超高人气的品牌节目,更是该媒体整体实力的体现,其对于整体收视的拉升、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了众多强势电视媒体竞争中一招制胜的法宝。但好的节目模式可遇不可求,“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何打造具有独特意义的标识性节目,研发环节显得尤其重要。去年,央视进行部门大改组,在裁撤了原有很多中心的情况下,却组建了高规格的发展研究中心,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浙江卫视也曾于2000年成立研发中心,并列于当时的六大中心之列,下设多个部门,分工甚细,却成效不大,最终撤并。究其原因,是“生不逢时”。当年亟待有所作为的浙江卫视,广告创收只有几亿,而覆盖、购剧等经费连年见涨,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的地方太多,方方面面都捉襟见肘。MBA案例教育中专门将研发归入“沉没成本”,电视研发也要有能力承受这一部分的成本。在中国电视“能学”、“照搬”、“相互模仿”的“拿来主义”成风的年代,如能在短期内有效益,见成效,则何乐而不为。纵观如今国内有影响的电视节目,背后都有国外模式的影子。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学的是在美国风靡一时的《美国偶像》;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买的则是《英国达人》的版权。前几年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超级大赢家》,在中国大陆的模仿版本居然有几十个之多,一夜之内纷纷上马,煞是热闹。此风不止见于大陆,在台湾,抄袭也蔚然成风。台湾某著名电视频道的运营官说过这样的话,在台湾只要有好的节目出来,不出一个星期,就会有模仿的节目纷纷跟上。在投入与产出面前,谁都有一本账,就像一个农民,他要做的,就是买了种子直接播种,让他自己花几年时间选种、育种,则不可想象。其实,国际电视产业经过市场分工,早已形成明晰和成熟的产业链,如英国、荷兰,因其市场容量小,在全球化分工中,他们承担着类似“种子”公司的职责,而且育种过程颇为严格。在所有的创意中,仅有10%能有机会去制作样片,这些样片要在不同的投放机构和观众群中反复测试,最后仅有3%的节目模式投放市场。这些经过反复筛选并得到市场认可的“种子”则有机会成为全球电视界的佼佼者。有这样的成功范例在,各媒体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一点”、“偷一点”呢。
由此可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电视市场还不成熟。但是,在起步阶段可以有“模仿”之作,一旦走出国门,面临国际同行竞争,就必然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无属于自己的产品将无法立足。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须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是大势所趋。电视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也应主动跟上这种趋势。随着中国电视业和国际市场的日益接轨,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日益重视,中国电视节目拥有自己的独特标识和符号,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日子也日益临近。一旦到了节目模式学无可学、偷无可偷的时候,国内各电视媒体都将面临尴尬的局面。中国电视业要发展,必须加快研发进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模式,追求和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核心文化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浙江卫视自2008年夏陈安总监到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各项制度改革,特别是在频道定位和整体节目风格上有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中国蓝”品牌家喻户晓,蔚蓝、深邃、灵动、梦想等一系列主题词构筑中国蓝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内涵。从前几年的以《我爱记歌词》为代表的综艺纵贯线,到如今推出的《中国梦想秀》、《非同凡响》,在节目模式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借鉴和研发,已经成为成功的节目模式而为人们所认同。虽然如此,浙江卫视还缺少能站在中国电视制高点的节目,因此,研发仍任重道远。
媒体的竞争永无止境,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微博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的合作日益紧密,竞争也更加激烈。如今,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与强势电视媒体之间已经开始了全面的深度合作,加快了向传统电视媒体的渗透,先进的电视媒体也已经在思考和实践电视节目的视频化、传播的网络化、赢利的创新化等等,争取借势拓展新的空间。面对新媒体,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谁都没碰到过,因此也没有可供“偷”、“学”的机会,关键是谁能掌握这个机会,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电视节目模式。央视在成立发展研究中心后率先垂范,专门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新的节目模式研发,已经走在各省级卫视的前列。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业发展更应静静思考,认真规划,努力去适应并匹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电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