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011年8月18日 17:15 作者:lunwwcom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各种潜藏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许多人为障碍,致使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妨碍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加快城乡一体化是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顺利开展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居民 经济师论文发表 经济学论文发表 会计论文发表 财会论文发表 高级会计师论文发表 经济论文发表网站建国后中国采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城市与乡村的自由发展,随着这种体制的不断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立也日益明朗。它的存在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效应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明显。城市与农村享受不同的待遇,城市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农村则没有。封闭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把中国带到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上来,反而走了弯路,导致了普遍的贫穷。“中国工业是快马加鞭,而农业生产却仅仅略快于人口增长而已。”[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完全消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下,片面地追求效率至上,实际上牺牲了公平。进入工业化中期,城乡差距反而急剧拉大,并且超出了国际水平。它的存在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沉重包袱,成为中国深化改革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碍。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使农民积极性受挫,造成城乡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会阻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持续的、不断攀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关键在于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是造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实现城乡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公平,彻底根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良好的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制度为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设置了一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约着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当制度约束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解决不付费的免费搭车行为时,它就能以比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2]
一、从政府方面而言,完善制度的具体措施
1.确立明确的产权制度。产权是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明确界定产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有效解决外部经济问题。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莫过于土地。而现行的土地制度赋予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而没有土地所有权,权利的排他性不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很难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加强产权立法保护力度,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让农民和市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2.改革城乡二元财税体制,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结构和投向,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财政支农基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突出支出重点,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能够在国际大环境下与其他人公平竞争。
3.放活农村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合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3]。
4.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有限”政府的目标,防止权力滥用。权力是公共产品,应该为公众服务。对于政府的行为要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严格规范,防止权力的“寻租”行为,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者,不应该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不应该直接参与资源配置,而要为不同的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设良好的体制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保证公平,体现正义。
5.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不能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对初次分配的修正实质是对机会不均等的修正。保护弱者是人道主义的要求。要逐步把农村也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使农民与市民能够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公平的竞争而无后顾之忧。要加大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予农民完全的“国民待遇”。市场经济的价值准则是平等自由,每个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自由进出市场,他们的利益追求不同,需要调节。当前中国改革中关键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残缺,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他们的利益不能建成和谐社会。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既要使大多数人共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使大多数人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要建立合理的利益结构,给予农民完全的“国民待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市场经济要给予每个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和机会。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太低了。“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4] 对于农民提高收入,缩小差距,就业是关键。而“弱势群体能够用来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就是他们的劳动力,因此要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唯一可持续的办法是给予他们所拥有的劳动能力以最大最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按供求决定的合理价格”[5]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才会产生经济活力,因此,要保障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流动畅通,从而带来更多的机会以缩小城乡差距。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人口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今后我们必须淡化“城市偏向”,着眼于弱化和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按照平等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调整和规范城乡关系,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政治地位,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以加快城乡经济的融合和协调发展。消除制度化障碍,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城乡平衡发展战略,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6]同时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当没有其他的措施来保证收入差距不致于太悬殊时,不断增加受教育的机会能够使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贫困,形成持久的拉平差距的趋势”。努力推进教育机会的平等,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劳动者起点的一致。同时也为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中国融入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追求的共同价值准则。人类的发展最终将消灭“一部分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上”的不平等现象。社会要想迅速发展,必须保障大多数人享受发展的实惠,以此达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才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正义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赘瘤,消解它是大势所趋。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准则。从二元走向一体,实现经济正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消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互补,为彻底消除城乡对立,建立新型城乡互动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准备条件;实现经济正义,对中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现代化,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姜法芹.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3]金人庆.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3-03(12).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5]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1).
[6]李晓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J].国民经济管理,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