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浅析
2013年8月13日 09:43 作者:黄华黄 华
(南京市江宁区土桥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24)
摘 要: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特点及成因;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问题
(一)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甚至抄作业。
(三)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四)概念性知识的不重视,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和概念或知识的使用前提条件的忽视
初中数学的学习较之小学更注重知识的严密和体系,随之对于思维的严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往往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是随性而为,不问究竟。
二、学生的个性品质问题
(一)贪玩懒惰
有些学生生性爱动,十分爱玩,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意志薄弱,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手“解”题,很难形成技能。长久以往就形成了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自觉性不够
学生对于家庭作业等硬任务能自觉完成。但是对于预习,看书,作业订正,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就要打一些折扣,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
三、教学环境问题
(一)大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存在弊端
大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数学活动极少,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明显能够更多的兼顾到更多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及时发现课堂中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语一言的细微反应。
(二)教学任务的客观限制
平时上课中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即便注意到学困生的具体问题,但教师受其目标和任务的客观限制,也不愿或不允许停下来解决这些学困生的疑惑,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错过了,后续的弥补又不能及时跟进,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于是造成了学困生的更多问题。
四、家庭、社会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家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促进子女健康向上发展,例如: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断对子女加压,造成子女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学生的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在班级抽样调查中显示,如今出生在1999年孩子的父母,离婚率高达22%,还有虽未离婚但夫妻感情不和的,这些家庭的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往往表现出悲观厌学的情绪,上课容易走神,成绩不理想。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袒护和放纵,致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等坏习惯。
(二)社会因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例如:电影、录像、各种游戏、各种娱乐功能丰富的电子产品等设施诱惑着广大学生,学生在它们身上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欲罢不能,无心向学。另外“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大学生毕业难等社会风气和现象严重腐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
五、教法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初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课时少,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初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初中的小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六、教材编排的衔接问题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数学一开始,数的范畴扩展到有理数的范围,加入了负数的学习和计算,难度加大,随后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代数取代了小学的算术,概念抽象,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拉开了初中方程大幕的学习,方程思想和小学算术解题思想刚好是相反的,学生需要一个转换过程。随后几何部分的学习涉及到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融合和使用,学会有条理的表达说理也是新内容新要求,诸如以上内容,都对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总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我们对数学“学困生”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仅是为转化“学困生”做好前期的工作。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出现人数,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