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因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优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汉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频繁了,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是施行,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中了,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肯德基、麦当劳的饮食文化、再到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再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洋节备受推崇,那种喧嚣热闹的场面让人瞠目结舌。可喜的是,面对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而语文学科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
一、从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自《诗经》起,诗歌历经两千余载而不衰,足见它的魅力。
今天我们徜徉于古诗词的艺术天地,仍会为传统诗词言之精、情之深以及所蕴含的历史韵味、人生感悟而沉醉神往。特别是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使传统诗词文化更加的深入人心。
在学习优秀传统诗词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能充分表现古诗意境和当时历史背景的课件,同时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古诗,并且要将古诗的历史背景和古诗要表达的深层意义通过查书籍和学习资料有所掌握,在上课时,将古诗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时,学生会对古诗所带来的美和意境与自身的了解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一粟,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图书室有关于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自己借阅,自己进行诗词创作。为此,我校还创立了“水云间”诗社,旨在引导中学生研习古典诗词,唤醒其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经过两年的研习与实践,诗社里的成员们在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二、从经典的文章中学习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是儒学的精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应该从文本中不仅学知识,更要学做人。
1、讲诚信尊老师《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
2、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奋发精神。李白受挫仍能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慨;刘禹锡面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能发出“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的奋发精神。
3、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
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从文本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如针对传统节日春节,组织学生开展春联大赛,鼓励学生自己编写与自己书写对联;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
总之,在教育一线,语文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措施,积极地行动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年8月第2 版
[3]《传统文化》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刘育玲,女,籍贯:山西省洪洞县,民族:汉,出生年月:1972.3,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单位: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