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结合本地实际,初步探讨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传统职能与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县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角色定位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师论文发表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个新词频频出现在我国的各类媒体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关注。2003年第三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此作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这些非遗源于生产劳动,传承于民间,千百年来不断在人民生产生活中保存发展着。它们是一定地理区域和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和民俗、民众情绪等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是民族历史、集体文化的结晶。非遗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更是这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并得以延续、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源泉。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了各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加大了对非遗保护的力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确立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随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跟着制定出台了本省、市、自治区非遗保护条例、法规,并逐级落实保护实施方案。这些行动兑现了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体现了中国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2 图书馆传统职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声势浩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意见》对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文化事业单位做了很清晰的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管所)在当地“非物”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责无旁贷,各有重点;文化馆重在收集,图书馆重在收藏,博物馆则重在展示。因此,图书馆参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图书馆传统收藏的一个新课题。因为非遗的对象并非一般的书籍文献,它们深藏于民间,藏在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里、动作中、场景上,这无形中给图书馆的传统收藏功能增加了难度,也让县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传统职能与非遗保护之间矛盾关系的问题。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其基本功能就是聚集图书,收藏文献,为公众提供知识参考。如何把县级公共图书馆创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这就要靠各地图书馆想方设法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并加以收藏使之成为本馆的特色藏品,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本地区、本民族非遗的挖掘、收集、收藏工作。如上所述,中华民族的非遗,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和民俗民众情绪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是民族历史的文化积累和结晶,这正是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知识参考的一笔财富。因此,收藏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县级图书馆自身业务的延伸,也将成为县级图书馆以后建设发展的一个新的着力点。这样看来,图书馆传统职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包容与收藏利用的关系。
3 县级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论文发表 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的保护,是新形势下历史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如何参与,它的角色定位在哪里,这就值得商讨了。笔者前面也提到过,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收藏”。但是这个收藏还分为“被动收藏”和“主动收藏”。所谓“被动收藏”就是你拿文献来,我放人文库里面;而“主动收藏”则要参与收集、整理、收藏的全过程。定位不同,收藏利用的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3.1 县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缺住
3.1.1 认识不到位。非遗的保护工作是近年的事。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仅是因为图书馆本身理解不透彻,文化主管部门亦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非遗保护方案中,竟然没有把图书馆列入参与单位的行列,忽视了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2 坐享其成,收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图书馆本身而言,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收藏非遗当成图书馆的一项基本职能,不参与收集、挖掘、整理全过程工作,只等其他单位如文化馆(站)调查、收集、整理形成文字资料之后,再从他们的手中接过现成的资料,放入地方文献专柜收藏。这样被动地接受后期资料进行保管的做法,导致了对收藏的非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县有关南壮民歌、民问小调的资料,尽管文字记载了它的形成年代、历史沿革、发展兴衰,但如果没有亲自深入收集,就不能深切感受到民间歌手现场演绎这一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感情。
3.1.3 服务滞后,仍停留在纸质文献的保管上。非遗的收藏内容,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但是就现状来看,收藏单位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来处理各类音像资源,达到“藏”为所“用”的目的。
3.2 主动介入,全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文献资源、传递知识信息等主要功能。而非遗知识处于一种活态的文化环境之中,作为活态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密切相关,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自身难以长期保存的特性。对此,图书馆应当摒弃过去只收藏保管的观念,发挥自身拥有专门人才、先进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在资料抢救工作和后续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保存、保护等多方面对非遗进行声音、影像原生态存储,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进行永久保存。比如上述民族民间的民歌小调,我们在全程参与过程中,对其进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立体方式的记录,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记录下现场考察成果,并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这些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再现。
教师论文发表 此外,在本地区申报非遗的工作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拥有本地区政治、文化、历史等地方文献资料的优势,从馆藏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中对有关非遗的资料信息进行发掘、整理,提供线索,进而参与本地区非遗的田野调查工作,对本地区非遗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整个非遗保护工作中,要认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被动的只做“保管员”,而是先当“采购员”,再做“保管员”。
总之,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的保护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参与保护以及保护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收藏只是保护工程的基础,如何协调与其他参与部门的合作关系,又是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一个信息资源大库,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需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并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