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10年10月11日 14:17 作者:论文网[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每个教育主体面临的共同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逆反心理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每个教育主体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教育客体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性
逆反其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阻抗”,指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剥夺时而自发地激发出来的一种抗拒心理。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2.强调情感性
就心理构成而言,逆反心理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态度范畴,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所以说,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反向性
罗素曾说:“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意味着人们对它的更大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指教育客体因为被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由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也是由主客观诸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在社会转型期,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素质
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与否。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看,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他们本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知识结构不完善,讲授过程中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这种情况使部分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难以树立威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的教育者经不起各种腐朽思想的腐蚀,同时处理问题不注意尊重教育对象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识。
2.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处于向成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些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发展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过程各要素存在着矛盾,认知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因此,教育者在讲授过程中,只讲一面理而没有说明理由的说教是导致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意识的现代人。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前进多少,仍停留于原有的水平。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把灌输原理理解为满堂灌,形式单一,忽视教育客体的主体作用。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试分数来评判个人的政治及道德水准的高低。
4.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使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为少数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思想土壤,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形成气候。同时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侵入到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内出现的政治腐败、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交替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就可能转变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所有这些就与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5.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反弹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是我们党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一大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曾唤起广大人民群众旺盛的革命和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却表现出渐次的淡漠,许多人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党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左”的工作形式有关。当代青少年虽然没有经历十年动乱岁月,却在“暴露文学”的影响下,以“左”的工作形式出现的“假大空”、“批斗式”、“训斥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从而使其增加厌烦情绪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减少不利的逆反心理发生,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1.教育主体实现高素质化、专业化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具有精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教育对象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规律,采用双向交流的方法,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教育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在教育对象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总之,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客观上要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强化理论研究和动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实践渗透力,既有理性主义的精神深化又有人本主义的情感沟通,真正达到吸引人、说服人、培育人、塑造人和升华人的目的。2.投人情感因素
逆反心理的构成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推动力。情感的深度与逆反心理的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就越少。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心灵的呼唤离不开感情做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情感去撞击,讳言人情的价值和力量,难免会滑人“左”的泥潭。纯粹的“以礼教化”也难免使教育具有机械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沟通者,应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的情感投入,并为之创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会达到一种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才能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3.设置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其作用在于: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使特定的政治文化进入学生的思想,形成他们的政治人格,从而决定他们的政治觉悟水平,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同时,通过学校制造的气氛和集体舆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外部环境实现民主化、法制化
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国家既是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它的大环境和新机制。所以我们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建设,狠刹各种不正之风.实现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