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2014年12月24日 14:59 作者:贵州省道真县隆兴镇中心学校 罗来顺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效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与健康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首先简要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具体有效地实施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拥有情感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特性,培养健康积极的情感也是人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它既承担着传递文化知识的任务,又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重任,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传统的语文教育显然缺乏情感教育,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明晰情感教育之必要性,务必加大改革力度,加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融情感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这种必要性来自于两方面: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诸多的文章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三维目标的提出,促进教育工作者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必要的,更是由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教师应当言传身教,通过语言与动作使学生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这种影响虽然无形,然而是极其有效的。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培养起健康、积极的情感与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重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这要求教师怀抱一颗仁爱之心,用语言与行动关爱学生,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在学生取得进步与突破时,教师应当积极赞赏学生的优势与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乐观精神;在学生遇到挫折,停滞不前时,教师要给予恰当有效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培养知难而进、战胜困难的积极精神。教师的言行举止与精神状态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立足自身,培养起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并主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更好地受到精神感染。(二)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恰当真实的情感氛围。空洞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感染,教师要避免进行枯燥说教,积极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营造恰当真实的情感氛围。这种情境能快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映与印象,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的。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组织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插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通过呈现图片、播放音乐对学生的视觉及听觉产生一定刺激;还可以开展小型游戏,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受到精神感染。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时,这组课文包括《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与我国旅游景点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如巍峨壮观的长城、风景秀丽的颐和园等,使学生在欣赏图片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三)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口语中接受情感教育。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特征,作者的人文素养与高尚情感闪耀其间,因此,教师要认真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片面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加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极大忽视了语文的情感因素与人文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务必以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导向,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起高尚的人格与健康的价值观。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周恩来心忧中华、立志报国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领悟周恩来高尚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精神。教材中鲜活的名人事例具有真实性与直观性,爱国主义这个宏观、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例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精神感染,从而萌发向伟人学习的决心。面对市场经济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畏自然,尊重他人等,使学生透过生动事例,受到健康情感的感染。(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情感教育贯穿学习与生活之中情感来自于生活体验,这就决定了情感教育的进行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否则只能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无法使学生真正受到精神感染。除此之外,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情感教育与道德说教,无法产生心理共鸣。因此,这两点决定了情感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巧妙地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与生活实际三者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说说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回顾家庭生活,畅所欲言,分享爱的故事,体味父母的艰辛与付出,感受亲情的伟大。通过这个环节,语文教学走向了生活化,情感教育走向了生活化,学生既有效地掌握了文化知识,又受到精神的洗礼,实现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合。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品质。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首先,教师应当言传身教,通过语言与动作使学生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第二,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恰当真实的情感氛围;第三,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口语中接受情感教育;最后,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情感教育贯穿学习与生活之中。【参考文献】[1]龚虎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01)[2]梅仕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3]杨会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侧率[J].课外语文.2013(07)·小学教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