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塔奇曼《做新闻》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2019年10月23日 15:40 作者:封文凯
一、“新闻客观性探讨”与“建构主义”的研究 与脉络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说明。行文伊始,将“新 浪潮 闻”直接定义为“框架”,并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 1978年,盖伊·塔奇曼的《做新闻》出版,与这 喻:“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接着第二、三 本书处于同一个研究浪潮的还有1973年爱德华·爱泼 章,塔奇曼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时空因素结合,其中 斯坦所著的 《来自乌有之乡的消息》、1979年赫伯 印象深刻的是有关于新闻价值的部分,作者将这一制 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以及1980年马克·费 度化、组织化的流程比作一张“网”(也即“框 世曼的《生产新闻》。其实从这些经典文本的英文名 架”),凸显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感与空间感,进 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经典著作均是在解决一个问 而用以删选新闻来源;第四、五章承接前文对于新闻 题——新闻的“生产”。 事件的类型划分,进一步探讨新闻来源与寻找事实这 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十年间,就“新闻生产”或 两个方面是如何进行协商的,其中涉及“权力”的部 “生产新闻”这一议题,西方学界发生了一场围绕新 分——其将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影响揭 闻“客观性”的激烈争论。回顾历史,传统大众传媒 示出来,强调了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互助、增补关 研究大多注重媒介的传播效果,也即:受众个人或群 系;第六章则重点关注叙事手法的运用,其中涉及语 体在接触媒介传播之后,会在心理、认知、行为等层 言文字编排、镜头空间运转、采访对象过滤等等我们 面上受到何种影响。这一派学者的经典著作,一般均 较为熟悉但又常常忽略的事实,但其实这些“类型 将研究的重点从可量化的媒介接触及态度行为变化上 化”的处理,却真正都是某种行业内刻意的安排与倾 转移,继而投入媒介传达的“信息”所被制作的过程 向的预设;第七章则是特别以妇女运动的报道进行了 当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一所谓“生产”的流程中所隐 分析,强调关注这样一个运动事件是怎样变为一个新 藏的内在规律、行业准则和制约因素。 闻话题。而第二部分的最后三章则分别聚焦新闻专业 围绕“生产新闻”这一研究视角,我们可以联想 主义、框架理论和知识社会学,试图结合理论来揭 到新闻来源的确定与选择、新闻价值的定义与排序、 示:“新闻生产”这一行为已经经过种种因素影响, 媒介文本的设计与传播、服务对象的制约与形塑等 最终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隐秘的存 等。总而言之,借用塔奇曼在书中的第一句话:“新 在”,也即是说,这种“建构主义”的行为已经依托 闻是框架”——也即是说,我们 所接触到的新 于制度化的结构、组织化的流程,融合社会意识形态 闻,也只是被建构出来的产品。关于“建构主义”, 压制,获得了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合法性权威。 其哲学源头可以溯及维特根斯坦乃至古希腊诡辩士关 由此,这本书的几个问题初步得到了解答:新闻 于语言及思想之可塑性的论述;但就现代社会科学中 是一种框架,是一种虽然取材自事实但却又被建构出 的学术源流来看,较早探讨这则问题的文本有1966年 来“相对真实”。这样的一个生产过程,离不开新闻 伯格与拉科曼的《现实之社会建构》。 工作者的把控与限制,再结合新闻机构自身的利益考 回到《做新闻》这本书,虽然出版于1978年, 虑(既有来自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也有来自 30多年过去了,新闻机构也随着科技进步而几经更新 意识形态强制性的利益需求),新闻最终没有、也不 换代;但就宏观的新闻业来说,它在整个媒体行业的 可能成为揭示现实的“利器”,反而是变成了进一步 规则运作、程序设定等环节上,仍具有着强大的指 加强机构权威地位、固化现有意识形态、模糊现有社 导、警醒与启发的作用。这一经典文本不仅对后来传 会现实的“工具”。而最隐秘的是,作为受众的绝大 播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现今社会科学的诸多 多数人,对这样的情况一无所知。用塔奇曼的话来 研究中获得了一定青睐。 说,“新闻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的建构限制了对当 二、新闻框架的织就与现实合理性默认 代生活的分析性理解。新闻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类型 在阅读书本后,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化报道方式、通过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要求、通 新闻到底是什么?新闻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被生产 过事实与消息源之间的相互建构、通过对新闻叙事的 出来的新闻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意义与警 表现方式……通过所有这些现象,新闻作为客 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作者并没有给出具 体明确的答案——又或者说,其实作者的每一章都是 在回答这几个问题。 具体来看,第一章塔奇曼直入主题,将全书重点 日常 观化了 的限制或者资源,使社会现状合法化。” 三、思考与启示 塔奇曼的这本书,笔者认为,即使今天来看,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看完书本之后,笔者在 程设计,以确保新闻生产的基本效率与品质,并行之 “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方面,结合当下新媒体传播环 有效的维系自己的客观立场。 境有一些浅显的思考: 2.职业媒体人的身份危机将会越来越显著。曾经 首先,在已形成的教科书式的认知中,新闻专业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绝对核心,在新媒体的时空范畴 主义被定义为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 中,这种模式将会被打破。 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 3.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与真实性建构的“信任危 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 机”。新媒体貌似可以避免诸如新闻专业主义这样的 前。同时,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工作者有着极为严格 “预设建构”,但同时对“自媒体”自身的素质要求 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工作者按照新闻传播的 也会较高。 原则报道新闻。 4.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伦理的建构仍应当维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专业主义本身是 护。目前很多媒体人抱着一种游戏、娱乐、商业的心 一个发展历史非常长的专业术语,并且经历了从西方 态。这确实是笔者认为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引进到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塔奇曼在《做新闻》中所 最后,笔者对于塔奇曼《做新闻》这本书还有一 谓的“遵循新闻传播的原则报道新闻”,虽然看似强 些思考:这本书,遗憾之处是没有对“生产新闻”这 调“真实”“客观”“自由”,却最终形成的还是 一流程/行为做一个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探讨。但是,诸 “只相信事实而不相信现实”的价值信念,换句话 如“新闻框架”这样的“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少会 说,即使新闻专业主义以相关的原则标榜自身,但终 让读者“必要不必要”的质疑。产生新闻传播活动中 究这套操作程序与规范还是脱胎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与 确实充满了“建构”的痕迹,不过如果过度使用与解 意识形态,是既符合自身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的商业 读,会不会也有一种“过犹不及”的隐忧?为了避免 追求,又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暗流涌动的需要。 这样的研究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论做什么研究, 于是,曾经固化在脑海中的新闻专业主义操作原 笔者认为还是要尽量辩证与客观,不可偏激或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