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碳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5年8月26日 14:08 作者:冯 超 吉林财经大学 130117冯 超 吉林财经大学 130117
【文章摘要】
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银行业的广泛支持,也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围绕“碳金融与中国银行业” 这个主题,本文广泛探讨了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中的诸多理论与实务问题。
【关键词】
碳金融;银行业
1 碳金融概述
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即运用金融资本去驱动环境权益的改良,以法律法规作支撑,利用市场化的金融手段和方式让相关碳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得以交易或者流通,最终达到节能减排降耗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其来源重要是从两个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CDM 项目发展迅速,已成为最大的CDM 项目供给国。按照《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2012 年前无须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CDM 机制转变成核证减排单位,向发达国家出售。我国目前是CDM 机制中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最大供给国,占到市场总供给的70% 左右。而在原始CDM 和JI 项目需求结构中,由于《 京都议定书》规定欧盟在2012 年底前温室气体减排量要比1990 年水平降低8%,而且欧盟对碳排放实施严格配额管制,因此欧洲国家需求量占据总需求的75% 以上。
我国碳金融的参与主体也在不断成长,碳金融方面,2007 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推出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广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也正在积极应对,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等业务和产品:在项目融资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合作,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3 制约我国银行碳金融发展业务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低碳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低碳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很多低碳技术尚处于应用转化阶段,投资大、见效慢、不确定性强的产业发展特征突出。各地区为了争夺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出现了一些盲目跟进、过度竞争的现象。部分企业虽属于低碳行业,但在全球分工链条中,承担的依然是附加值低、高能耗的环节,竞争力薄弱。
(2)碳金融业务的市场环境相当复杂。国内包括碳交易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既限制了商业银行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空间,也无法为碳金融业务提供风险规避、价格发现等服务。商业银行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需面对非常大的挑战。不仅要熟悉国际碳交易的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程序以及交易手续,准确评估低碳技术的商业应用前景,而且要承受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多重风险。
(3)碳金融业务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既没有风险担保、利差补贴、业务准入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也缺少制约其他资本向“两高”融资的惩罚机制。环保信息披露制度不严格,很多企业的环保守法信息缺失。
4 推动我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4.1 创新碳金融业务为银行带来了重要契机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以及金融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重构期,中国当前正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将减排压力转化为促进国内经济转型的动力,在国际经济环境中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从全球看金融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是依赖于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比较完善的碳交易体系来实现的,而在中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完善,特别是在碳交易方面才刚刚破题。因此,在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碳交易体系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就要更加依赖银行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积极创新碳金融相关业务,参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也为我国银行业多重发展带来了契机。首先,多模式拓展绿色信贷,有利于吸收我国商业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有利于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使得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转型和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无论为低碳企业提供包括财务顾问、经济咨询等中介服务,还是直接参与国际碳交易,都有利于提升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能力,改变长期以来被动融入国际交易的不利局面。第三,研究、了解及主动参与国际碳交易规则, 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构建全球银行的战略性布局。第四,发展碳金融助力低碳经济,有利于银行树业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经济相关方带来经济与社会利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2 尽快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壮大
(1)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要逐步实现竞争性能源领域的市场定价,自然垄断环节要根据明晰的规则进行监管;将能源开发、转化和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和资源消耗状况完全反映在能源产品的价格;价格交叉补贴要逐步实现“暗补”向“明补”转变, 并最终取消交叉补贴。21
金融视线
Financial View
质量管理
(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加大财政支出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资源的开发环节通过税费调整,将环境损害成本和资源价格反映到能源价格中。将排污费改为污染税,实现“污染者付费”;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在能源的消费环节,通过征收能源税增加能源使用成本来引导能源的消费行为和使用方式。研究开征碳税,为低碳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应用提供稳定的价格信号。加大节能、可再生能源、低碳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
(3)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长期来看中国应该建立一个碳交易系统,近期则可以通过实施自愿碳交易,从中获取并积累经验和能力,包括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要充分利用目前的CDM 机制,并逐步引入碳银行制度。
4.3 着力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在碳金融发展上,就目前国内外现状而言,需要特别注重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银行绿色信贷等相比,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能更加关乎中国未来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目前,我国碳交易还仅仅处于“农贸市场”阶段,只少量地参与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不仅没有真正的国内交易市场,而且在国际上也没有价格方面的话语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我国的环境交易所缺乏统一规划,中国企业在碳交易中分散谈判,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在碳融资和碳金融服务上国内金融机构参与不足等。实际上,我国在碳排放的限额核定上是具备一定条件的,有了限额,就可以催生一种交易机制,从而形成碳交易市场。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借鉴欧盟的经验,大力发展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在今后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思路上,应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国内交易所合作,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强化碳金融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碳金融交易工具,拓宽CDM 融资渠道;完善CERS 定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将经历长足发展过程[J].2012(12)
[2] 董玉华. 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其实[J]. 环境经济,2009(3)
[3] 陈安国. 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及启示[J]. 经济论坛,2002(1)
[4] 潘攀.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减排量交易及法律问题[J]. 中国能源, 2005(10)
[5] 中国学术期刊网. 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M].2012
[6]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编. 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 杨波, 肖苏原, 田慕昕.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M]. 国际金融研究,2010(8)
[8] 乔海曙, 谭烨, 刘小丽. 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M]. 金融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