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2013年12月28日 14:43 作者:刘梅 江苏省运河中学 221300刘梅 江苏省运河中学 221300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活动,目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处于尝试阶段,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结合实践提出的理论发展得还不成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批判式和反思式的教学。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新课改;高中地理;效研究
体验式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目标。使学生从传统的认知领域延伸到情感、生命和人格领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只是运用了大脑,还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操作以及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具体来说,知识不是学生学会的,而是学生发动全身心去体验到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
一、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合理掌握体验式教学的课堂节奏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学生沉迷于某一体验活动,在这个情境中停留的时间太长,加上教师又没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使课堂容量减少、教学效率降低。比如说,在讲到《中国地域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在大屏幕上展示中国各地的典型民居,有:四合院、蒙古包、竹楼、窑洞等,学生沉浸在这些多姿多彩的影像世界中,完全忘记要深入体验和思考这些图片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教师没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知识,导致本节课的知识量不够,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验活动作出评价和引导
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的个人体验以及总结知识的能力还很有限,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他们的体验过程,就不能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教师所讲述的地理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教师通常会关注那些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二、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我们经常发现,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领域和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范围不相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教师一方面要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下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当做学生,从而设计出能被学生迅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次,通过绘制地理图表能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比,地理图表作为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被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可以将地理知识直观、具体地体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世界河流分布以及人口密度等,都可以在图表上表示出来。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更加丰富,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提问,来促进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活动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全面,而且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也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进行体验教学的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整合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有用的地理教学模型,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比如说:讲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时,教师将德国鲁尔区为例来提出相关问题:既然德国鲁尔区为什么将炼焦厂卖掉、钢厂拆掉呢?当初又为什么要建它们呢?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开始提问鲁尔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是什么,如何对鲁尔区进行合理开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效果,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体验式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艳霞. 浅谈高中地理的体验式教学的运用[J]. 新一代( 下半月),2012(10).
[2] 周华灿. 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 神州( 中旬刊),2010(10).
[3] 张姗. 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的运用[J]. 新课程导学,2013(5).> 才智 /32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