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激励与约束探讨
2011年1月13日 11:13 作者:论文网一 引言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分散决策的经济制度。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两大经济体系之一。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独立地作出使其效用为最大化的决策,每个企业独立地作出使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这些分散化的决策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协调。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企业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个人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出发,把生产要素提供给最需要这种要素的企业。市场经济通过分散化决策,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间题。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
但市场也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首先是当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时,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市场机制也不能解决贫富差别、生产活动的外部性、公共商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教育事业的兴办、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失业、经济周期等问题。其次是市场经济有许多限制性的假设,比如说企业的行为就是利润最大化、信息是完备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等等。
由此导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经济中人的行为的深层次机制没有被研究。虽然供给需求分析对研究资源配置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但是掩盖了供给需求背后的形成机制(比如这后面的产权体制一系列问题)。二是在研究资源配置上也有很大局限性,原因是假定信息是对称的、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给出的资源配置的预测常常与现实不符。
在经济改革初期,许多人认为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计划手段不行,或者说是因为没有运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手段。资源配置的失误确实是计划经济的间题,但仅仅这样认识是不够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不仅仅在是否用价格实现资源配置,更本质的是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不同。简单来说,市场经济通过制度安排,对广大人民的生产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同时它又对每一个经济决策者有约束,这种约束使得他要对自己的经济决策的后果负责。简单地讲,就是干好了有奖,干坏了要罚。
激励与约束两者缺一不可。但首先是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激励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但是仅有发动机的汽车还不能开上路,还必须要有刹车装置。每个人要对他的经济后果负责任,这就是他要受到约束。只有从激励与约束角度来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激励失灵的原因
计划经济的失败,不仅仅是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市场经济的成功在于分散决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背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他所获得到的信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计划者可以有效地利用经济中的全部信息。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发现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是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回报,这就是市场经济背后的激励。
信息主体的绝大部分并不是“专家知识”,专家知识很重要,它是人类对规律性东西的总结,但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知识是分散在大众中的、非专业的、本地化的知识、这主要包括诸如民工、家庭妇女、地方官员等等这些人的知识,它们是关于当地、当时、不断变化的各种知识,而这种知识才有经济活力。
以发展高科技为例。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知识经济.致力于发展高科技,提出学习仿效美国的硅谷。但从本质上来讲,硅谷的形成没有计划成份,也不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们规划出来的.它是由很多很多的工程师、企业家,甚至是大学不能完成学业的人搞出来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二人都没有大学毕业,但是他们创造的财富十分巨大,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己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如果按照我们规定颁发工程师资格证一朽的办法,当初他连工程师资格都没有的。在美国,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下,涌现了无数的人才和财富。关于股票市场,以前我们认为它的作用仅仅是筹集资金,但在硅谷,那么多人之所以愿意创新企业,把他们的知识商业化,最终是通过企业上市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股票市场的建立不仅仅是起到筹资作用,而是起到激励作用。创业者开发出一个产品后,或者转让给另外一个公司,或者是上市。这些公司基本的模式是多给股票少给工资,公司上市以后在市场上认定的价格是对其成就的承认。很多工程师或者创业者追求的是事业上的承认,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当他们把投人的钱收回来以后,又会投资到下一个企业,而自身的消费可能很少二但是他们要得到承认,这是市场的承认,不是官潦的承认。所以股票市场是提供激励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
支持中央集权的人有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内部也可以通过奖励给予激励。事实上人们发现即使是政府这样的大组织,他们所提供激励的承诺也往往是不可信的,因为它受到许多组织内部的制约。现在有很多新的发明往往不能在实力很强的大企业内部完成,而在外部完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的企业内部要摆平关系,不能保障发明者的权利,即使能给一部分奖励,那些奖励与一个小公司上市所得到的奖励是无可比拟的。公司办得太大了,内部提供的激励受到的限制也越大。比如一些美国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以后,马上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投资银行是按期权给奖励,而商业银行是按工资给奖励。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有一个上级,大家都要在里边做很多“寻租”活动影响上边的决策。既然是集权的这种决策结构,影响活动就无法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组织里面会受到很多制约,会受到各个部门的制约,也会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制约,因此,当初许堪的一些激励,在权力比较集中的机制下,事后都是不可行的:这种不可信的承诺也就没有了激励效果。而在相对分散的决策机制中.上边没有这么多层结构。只要有股民愿意买企业的股票,这个激励就存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激励是可信的。所以在讨论激励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诺的激励是不是可信。 教研论文发表计划经济的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这是一种“权力的悖论”:既然一个人有权力答应你一件事,他也有权力取消它。权力往往都是这样的双刃剑,因此,权力过于集中的一大弊病就是承诺的激励不可信,这是激励失灵的主要原因。
要有效地利用分散在大众中的知识,就必须给大众经济决策的自主权,这就是所谓的经济自由。因为如果个人〔包括地方官员)没有经济决策的白主权,他们就不可能运用信息,也投有激励向计划者披露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那种以为靠专家支持、靠强化科学决策过程,靠好人的勤奋加能力,以及廉洁的政府就可以把经济计划好,只能是一种幻想。我们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相信群众的创造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其实质是反映了“信息是分散的,而激励对于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问的改革中,非常强调调动个人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用“松绑”、“搞活”等放权让利的办法,目的是给予各种各样的激励,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的口号下,似乎出现了忽视激励的偏差:一味地收权,很少强调甚至完全不考虑到激励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可能会造成方向性的失误。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如果一面讲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出台一个接一个限制经济自由、不利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措施,就更加有问题了。
关于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有人把问题归结为“我们投有企业家梢神”,甚至将此归于儒家传统事实上,即使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是天生的企业家,没有人怀疑中国人的企业家气质。间题并不是中国人缺乏企业家精神,而是各种体制上的制约,窒息厂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所以责任不在我们的企业家身上,而在于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激励是与信息、产权联在一起的。经过这几年的产权改革,我们已经深有体会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0年代的放权让利,使得人们可以追求自身利益,激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很多的激励办法是临时性的,并不规范:比如,财政承包制对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但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断的重新淡判。第二个问题是、光右激励还不够,还要有约束。
三 约束软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放权让利,在提供激励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这是由于仅有激励而没有约束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下,不仅应有激励也应有约束和纪律:.约束问题在简单的生产活动中是非常明确的—每个人只能花自已的钱、亏了钱要自己负责: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复杂,如政府作用加大,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债务关系普遍、税收关系复杂等等、这就使得约束问题、纪律问题变得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现代经济学讨论的“道德风险”问题,就包含了两个方面: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叻,而后者指的往往是约束。权力要受到制约,人对决策后果要负责任。这就是硬约束。决策集权的最大问题在于不可能给个人或下级组织以硬约束,这是软预算,也是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政府干预非常张烈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照样会有软预算约束。而在软预算约束下做决策时,决策者可以不对其财务后果负责,因为一旦发生了错误决策,总有其他的人或机构把他解救出来、为他弥补损失。这些年来,计划经济有大量错误投资,但之所以能沿袭下去,是因为亏本了以后国家给补贴,或者再追加贷款,或者通过其它办法救助。在人们对这些有预期以后,可以对任何决策不负责任。因此、软预算约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约束的核心间题是承诺的可信度。在一个项目上马前,任何人都会说预算是硬的,但问题的实质是在既成事实之后会怎么样:如果这是一个不好的项目,它是否会下马?企业经营不善是否会关闭甚至破产?这是约束是否可信的关键。约束的可信度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施加约束的人和机构的目标和动机。如果政府在乎就业或有其他和政治动机而非纯经济考虑,那么政府就更可能事后软化约束。第二,权力的结构。如果某人或某个机构的权力过大,他就有能力在事后重新谈判,这也导致约束软化。第三,资源的集中程度。当某人或机构控制的资金太多时,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会导致对池人预算约束的软化、第四,信息的集中程度。过度的信息也会使约束软化。基本原因是事后的信息会使得事后的交易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事后重新谈判的空间增大,这就使得事先制定约束容易被改变。约束的可信度由多方因素(如动机、权力、资源和信息等)来决定。事实上,政府的政治动机往往使经济约束软化,权力、财力和信息的过十集中也会使预算约束软化。 近年来,国有企业正热衷于“债转股”、这对于约束的可信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破产法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制度,其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权力转移的安排使得约束变得可信。事实上,企业债务比企业股本对企业的行为更有约束力。这是因为企业举债必须定期付利息,如果付不出,企业就会破产、其控制权将转移到信贷者手中二在这种压力下,企业经理会努力工作。但是企业发股本的红利则是软性的,即使不发也不会导致破产.这样对经理的威胁就小了。因此,债务是提高对企业约束力的重要机制。用这个观点看目前的“债转股”,就会发现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约束软化,因为企业经理的付息压力在债转股后会降低。我们应对此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教研论文发表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问题。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政府正在把小的金融机构合并成大的,但这一做法却有可能导致软化约束和增加金融风险。实际情况是机构越大,就越难给予纪律处罚、或关闭,因为这样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尽管小的机构容易倒闭,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约束机制往往比大机构要硬得多。如果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银行也不是特别大,破产的社会成本并不高。由于事先知道即使破产,成本不高,所以破产或整顿这个承诺的可信度就高,人们才会当作一回事。如果把所有小的全都合并了,都变成几个大的机构,则会出现因社会后果太严重而不敢让它失败的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潜在的风险是极大的。因为在约束软化情况下,大金融机构更容易积累问题。一旦崩溃,对整个经济是致命的。因此合并金融机构反而会增加金融风险。
激励和约束在有效资源配置背后起着根本性作用,无论是产权或公司治理结构,最终还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起一个发动机的作用,约束起一个刹车的作用。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但不是对称的。
四 竞争对激励与约束的影响
在资源配置模型里,没有充分竞争就会出现价格扭曲,导致效率低下。极端的例子是垄断,垄断导致价格扭曲。如果是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看,竞争还有更深刻的意义。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毁灭性创新。发现新的产品就会有超额回报,这样推动经济发展。比如说,现在市场上有了一个产品,人们仍然可以致力于发明另一个更好的产品,以此来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竞争就提供了激励。竞争另一方面也提供约束。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干,保持现状,则当别人进人以后,他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竞争和激励与约束是相互作用的,对每一个人来讲,竞争是一个强的约束。在竞争环境中,不是赚更多钱的,就是被淘汰出局。约束也可以被认为是负激励,因为不努力工作,就被人吃掉了。所以在这种意义下,竞争就使得约束更加厉害。
竞争可以使约束变得可信。只有在竞争环境下,关闭的威胁才是真实的。只有允许进人,才使得惩罚失败者的机制变得可信,不然约束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全国只有一家电话公司,没有第二家进来,惩罚是不可信的。笔者在大学任教,身有所感,即在中国,许多大学的教师岗位是终身制,一旦进人,就不会有多少竟争,不管工作业绩如何,不会有人来替代你的这份工作,这是国内许多大学教学、科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引人竞争机制,对每一位教师构成潜在的威胁,约束才会真正有效。
关于所谓重复建设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役有重复建设就役有市场经济,重复建设是竞争的基础。在美国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的计算机公司,这样才形成竞争。役有重复建设的话,就不可能对任何已有的企业形成威慑力。同样,美国的商业网点早就饱和了,但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仓储式的网点。这种重复建设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往往是有一点跟别人不一样,或者比别人的价格低,或者质量、性能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会有这种良性循环的“重复建设”呢?根源是企业有硬预算。硅谷每年有几百家新的企业出现,但同时也有几百家企业破产、关闭,这就是淘汰机制,也是市场经济的约束机制。重复建设之所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本质在于计划体制下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他们受软预算约束。所以在软预算约束没有得到根治的同时,中央政府只好限制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上项目,在这个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种限制重复建设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且会形成恶性循环:在没有可信的破产机制情况下,政府就必须限制重复建设。而限制了重复建设,也就限制了竞争。没有了竞争又反过来使得约束硬化不可信,激励也不可信。这是计划经济的通病。解决这个问题的临时办法是要一些项目下马。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间题,根本的是要有一套很好的激励、约束、竞争机制。一旦这个机制建立了,市场经济可以有很多的重复建设,通过大量的进人和大量的退出,最后淘汰出来的是真正效益高的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间题症结所在,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不应该仍然用计划经济的看法、办法来向市场经济过渡。
五 结论 教研论文发表
对市场机制的理解不应当仅局限于资源配置,我们还应该看到供给与需求背后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这是市场经济为什么有活力的根本原因。20世纪so年代通过放权让利的形式,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应该肯定的,90年代对金融约束的加强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在这两个阶段都有偏颇,加年代缺乏对约束的强调,90年代又过分强调管理和约束,对于激励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应当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重视激励与约束的规范化、制度化。其目的仍然是两个:一是要调动积极性,二是要建立约束机制。抛开这两个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走弯路。
我国20年来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改革给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非常大的激励。在进人21世纪的今天,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激励。规范经济活动是必须的、但不能本末倒置,规范的目的还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并让每一个人对其经济行为负责。世界各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中,有运行得好的,也有运行得糟的,重要的是看那个经济有没有动力,有没有很好的约束机制,是不是有竞争的环境。这就牵扯到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诸如经济决策过程是分散的还是集中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干预市场的形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