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computer graph)主要是指以电子媒介、 约。如:科技不断发展,新型技术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在
“光学”媒介为基础的新艺术语言门类,该语言门类以IT技 生物媒介领域的研究创作,并没有法律层面上的具体契
术为载体,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以多媒体影像、图像装置 约,其作品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物种问题等仍需要抽象
作品、单频录像带、网络艺术等方式进行展示,以互动性和 契约来约束。又如纪录片创作领域所触及的题材问题,以
连结性为特质,此种艺术的诞生必将掀起全新的审美浪潮, 《二十二》记录片为例,该纪录片通过拍摄慰安妇的晚年
形成全新的审美体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新媒体艺 生活,引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并铭记日本侵略历史,继
术诞生时间相对滞后,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产生,并在经 而宣扬爱国情怀,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人们的道
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条件日益成熟的新常态下得以孕育 德修养,作为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纪录片,其展示的
一批较为成熟的新媒体艺术家,将新媒体艺术推向市场,基 新媒体艺术较为抽象,同时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于此,为使人们鉴赏新媒体艺术的能力得以提升,探析新媒 为此属于抽象契约新媒体艺术审美维度。
体艺术现代性审美维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融合化维度
一、自律化维度 互联网包容万象,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艺术形态亦具有 新媒体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主要源于当前互 包容特性:首先,显现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主要源于 联网体系日益完善,传播新媒体艺术的途径丰富,在累积 新媒体艺术以IT 为依托,以影像、图片、数据等形式 以往新媒体艺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新媒体艺术现代性审 展示出来,为此其需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展示新媒体艺 美维度朝着自律化方向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术之美,例如世界各地先后成立线上美术馆,以虚拟现实 分析:一是相对独立。与传统艺术形式不同,新媒体艺术 技术依托,为观众提供线上虚拟参观展馆,观看展览的体 主要由影像、图片、互动装置构成,为此该艺术具有独立 验。这为艺术与技术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其次,显现出艺 性,审美需有别于常规视角;二是层次丰富。基于新媒体 术与文化的融合。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之窗, 艺术与IT 、互联网资源等因素息息相关,人们在鉴赏 世界各地的文化通过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以此为由产生的 新媒体艺术时,需从IT 应用情况、互联网资源整合情 新媒体艺术具有融合性,为此需从文化融合角度出发予以 况、主题、影像质量、影响力等层面出发,建立系统化审 鉴赏;最后,显现出艺术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艺术是一把 美体系,确保人们得以深入体悟新媒体艺术内涵;三是客 握在人们手中镌刻历史的刻刀,为此不同历史时期诞生不 观审视。新媒体艺术源于社会、回馈社会,为此其审美视 同的艺术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艺术必然与现代文 角较为客观,例如艺术家曹雨的作品《我有》,表现出一 化息息相关。伴随文化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主题将不断改 种来源于社会的焦虑、无望、失落,为填补精神上的缺 变,例如当前我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新媒体 失,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炫耀”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新媒 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许多省市以围绕现代文明征集网络作 体艺术作品虽在刻画人物,但却着重揭露人物所在社会的 品、网络公益广告、微课、微电影、网文等文化产品,在 一种现象,人们通过观赏新媒体艺术作品,得以“看穿” 充实现代新媒体艺术同时,丰富其现代性审美维度。
客观世界,继而形成现代性审美维度。基于新媒体艺术独 四、结论
立、丰富、客观,为此逐渐形成系统性较强的自律化审美 综上所述,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可以从自律
维度。 化、契约化、融合化角度进行分析,继而助力人们深入诠
二、契约化维度 释新媒体艺术,通过新媒体艺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我国作为法治大国,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均需以法律为 观,推动我国艺术体系创新发展,同时提高人们的审美能 依托,且不可能有悖道德准绳,否则新事物将无法持续发 力,提高当今社会综合审美素养。
展,新媒体艺术亦是如此,为此新媒体艺术具有契约化审 美维度,此处“契约”可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具体 参考文献:
契约。一方与另一方以某种约定为前提所签署的协议可视 [1] 李紫薇.挣脱桎梏——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社会性交互特征 为契约,在当前互联网体系日益完善新常态下,各个行业 研究[J].黄河之声,2018(3):124-125.
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加紧密,商品推广、企业宣传、产品简 [2] 胡志翔.新媒体艺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运用研究[D].南昌
大学,2016. 介等均会选择以电子媒介、光学媒介为基础的新艺术语
[3] 苗新萍.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J].徐州师范大学 言——新媒体艺术,此种艺术不可违背法律,需遵照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4(1):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