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
  • 数学教学以“阅读与理解”,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2018年12月25日 13:35 作者:梁锡光
    摘要:数学教学通过“阅读与理解”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真细致、反复推敲、勤思多想.在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灵活转化阅读内容,会读数学,读懂数学,从小养成认真读书、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把用符号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等,从而解决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
    关键词:阅读与理解;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而数学阅读应该是实行数学教学的最佳途径。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情景常用最简洁的图、文字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非常简洁的文字中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对于纷扰复杂的、信息量极大的情境图,造成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切入图、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别说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因此,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数学,读懂数学,从小养成认真读书、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阅读与理解”落到实处呢?下面以六年级下册《圆柱体体积》教学在阅读与理解环节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描述:
    例如:在制作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5 厘米、高10 厘米的圆柱形的水桶,林师傅想做这样的一对的无盖水桶,需要多大的木材? 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例题,并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分析和解答。
    师:这道题主是求圆柱的什么?
    生:表面积。
    师: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生:两个底面积加侧面积的和。
    师:底面积、侧面积分别怎么求?
    生:底面积等于n 乘半径的平方,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说的真好,现在同学们能自己列算式解答吗? 很快学生投入到紧张的计算当中,几分钟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教师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
    生1: 3.14×5×5×2+5×2×3.14×10=471(平方厘米) 答:
    略。
    生2:(3.14×5×5×2+5×2×3.14×10)×2=942 (平方厘米)答:略。
    生3:(3.14×5×5+5×2×3.14×10)×2=392.5(平方厘米)答:略。
    分析几位学生的计算结果,只有生3 是正确的,生1 只是死套公式,没有注意阅读到题中‘无盖、一对’两个隐含条件;生2 只注意到“一对”,没有注意到“无盖”。 问题分析: 这是很多教师都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程序流畅,并没有可以质疑的地方。但稍加思考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发挥出学生创新思维,老师挤一下,学生吐一点。学生虽然能熟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但计算的结果正确率太低,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习效果呢,从中引发出我们对数学阅读中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这两个问题的思考。……
    又如:例如:A、B 两地距离500 千米,汽车从A 地出发,货车从B 地出发,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4 小时相遇,快车平均80 千米/小时,汽车速度比货车
    一般学生采用以下方法:汽车速度-货车速度=速度差:
    解法1:80-(500-80×4)÷4=10 (千米/小时)
    解法2:80-(500÷4-80)=10(千米/小时)
    解法3:解:设货车速度x 千米/小时。汽车路程+货车路程=两地距离:
    80×4+4X=500 X=70 速度差:80-70=10(千米/小时)一、通过阅读不断提炼已知数据和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比较强,这时可将题目内容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要求学生把题目读正确,不能读破句,不加字和漏字,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清题意后,教师再讲解或组织讨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主题图中提取数学信息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但学生短时间内找出与问题相关联的信息并进行数量关系的整合有一定的难度。“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就是引导学生对画面有个整体浏览,把观察到的情境有顺序的、完整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把图、文转化成信息进行提取。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从繁杂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信息,再进一步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学习过程运用科学家加德纳的研究理论来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也是小学数学学科最希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累并丰富情感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数学学科本身需要阅读,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因此,数学阅读也不等同与语文阅读,具有自身的特点,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在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
    因此,做习题时要求认真细致、反复推敲、勤思多想;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灵活转化习题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等。例如《解决问题》教学中,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在认识领域里达到的目标度,把学生进行分为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题目的形式和内容设计分为理解题目、创新题目、思维题目和空间想象。“在这些信息里面,你最关注什么?”
    学生把众多信息进行再次的全面审阅,“为什么?”会让仔细推敲每个信息的字、词、句的意义,反复咀嚼引发准确、深入、解读、使用关键词、句,会在这自主探究,内化思维的过程,理解题意和厘清数量关系。抓关键词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优化,长期落实,学生就会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分析,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多元智能的优势发展
    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人物,他(她)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小学数学的一题多解,正是学生学好数学思想的途径之一。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思路解答同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和肯定为原则,促使其学生生根发芽,其优势智能逐渐生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阅读理解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一旦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看到信息就会条件反射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自然而然的挖掘出潜在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久而久之,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豪.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18 年 06 期.
    [2]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6 年 01 期.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