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符号学的定义与内涵
符号学的定义顾名思义是指研究“符号”的学问与学
说的集合,是一种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支。
在艺术学中,以及电影学中,符号学的分析法,大概 采取的是能指与所指的分析方法。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 学的一对范畴。在瑞士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意指作用
"、"能指"和"所指"是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意指作用表示 下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 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而在电影中的体现,能指是指的电影画面中实在出现的内 容,是影片剧本中所写、由演员直接表演的内容,为影片 的浅表的方面的内容。而“所指”则是影片中“没有体现 出来”的,是需要进行科学分析以及理解上进行体现。而 且电影中的“所指”往往会有多种解释,正所谓“有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样的“多种解释”同 样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故事情节,也形成了影片的悬
念感。
的人生,而导演去设置这样一个姓名的设置,不仅仅是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在2013年的一部经 于“派”人生的预判与隐喻,同样也是一种对于本部影片 典影片,表现的是一个印度男孩的一段奇幻的往事,故事 的一种“未知性”结局的一种隐喻,或者说是一种对于影 集合了电影艺术所最难以触碰的三个元素,即水、儿童、 片结尾的一种伏笔。
动物。另外本片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合成技术,以及3D技 2.动物对宗教的隐喻
老虎所隐喻的是“派”的这一角色。而“派”最终信 术,使得影片中的人物以及海洋生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受 仰的是基督教,所以可以首先明确,老虎理查德所隐喻的 众面前。但是本片的另一大创作手法就是加入了较多的符 宗教正是基督教,而对于“派”而言,他所对于“未知的 号学的内容与内涵的元素,用设置“能指”与“所指”的 险境”被认为是一种对于年少叛逆而做出的冲动的行为以 手法,将人性以及宗教的内容寓于其中。而本片的地理背 及反叛的行为的一种赎罪。同样地,斑马所隐喻的,正是 景的设置是在印度,这样一个多宗教融合的国家恰好为受 “派”的母亲。他的母亲最终的信仰是“印度教”这种宗 众营造出一种人性与宗教关系的背景方面的隐喻。本文将 教顾名思义是印度的“土生土长”的宗教,这同样也说明 采用“符号学”这一角度,对于这部电影的隐喻方面的艺 了“派”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人。而猩猩这一角色所隐喻 术特色的设置与表达进行了分析。
的是水手,经历了“奇幻漂流”之后所选择的信仰是佛
教,所以“猩猩”这一角色所隐喻的所指就是佛教。
四、隐喻表达对影片的作用
本片的隐喻表达首先在内容上使得影片富有很深的悬 念,这样的悬念使得影片有着一种对对影片进行“深挖” 的可能性。通过隐喻、符号化的元素,对于宗教、信仰、 人生等比较深层次、抽象化的内容进行阐述。当然这与李 安导演本身出身于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的文化背景也是分 不开的。可以说,是隐喻的作用,使得这个故事不再是一 个普通的“救险”的故事,而是讨论人性以及信仰的一部 深层次的影片。在形式上,使得这部影片在结构上不再是 单线的叙事,而采用了多线叙事,使得叙事特色上,变化 性更大。另外就是影片的“开放式”结局的体现。有人 说,其实这部影片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讲述了
“两个故事”多重的理解,能够给受众以别样的思考。
五、结语
电影的隐喻元素大都是通过蒙太奇中的隐喻来进行表
三、影片具体的隐喻表达 达,隐喻元素可以使得影片具有一种制造悬念的作用,这 样的运用早在希区柯克时期便得到了明证。而在《少年派 1.派的名字的隐喻意味
的奇幻漂流》中导演又将信仰与宗教进行意义的赋予,使 派的原名叫 Piscine Molitor,在最初的交际中,成 得影片中的“派”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通过这样的精 为了他所代表的符号性的特色,在小时候“派”上小学的 神内核与信仰的力量,使得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极限后重 时候被称为“小便”而被同学们嘲笑。而他同时又是一个 获新生。而这样的设置也使得影片不再是仅仅浮于表面地 “多重宗教”的信仰者,同时也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泛宗 展现一次沉船事故所带来的“奇幻漂流”而使得影片成为 教信仰者”,以至于“派”的父亲说“你如果再多信仰几 一部在谈论人生、谈论信仰甚至有一定哲学深度的电影作 种宗教的话,你就可以一年到头都可以放假了”。而在
品。 “派”的“孩提时代”他就可以熟练背诵π(圆周率)的 前20位,所以他的这个“派”的名字也被叫响。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π(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 [1]张琼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1):68-70. 小数)而这个名字在“派”的人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 [2]欧婧.结构主义与隐喻视角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隐喻。“派”的人生不是平淡的,他有着一种“未知性”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