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案是2008年,发生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兴 1位是第三方的村民,为匿名信源,可信度较弱。汤
安乡龙山村的一起系列轮奸案。当时未满14周岁的 兰兰方无信源使用。第三方中一位汤案的侦办人员
被害人汤兰兰(化名)向当地警方举报称,其从7岁 拒绝接受采访,其余第三方中的关键人物例如当时 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 做B超检查的医生、司法鉴定中心人员均未采访。
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前后已有7年。案件经媒 全文基本依照万秀玲一人叙述展开,信源采用 体报道,自媒体转发与二度创作,引发了强烈的社 明显倾向被告方,且缺乏权威部门的权威解释,未 会舆论。 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学者对此案进行分析。在 一、标签拼贴与不均衡的事实呈现 目击者或者知情人的采访方面,只有两个匿名信 文章通过分析澎湃新闻对“汤兰兰案”报道的 源,分别为“小卖铺老板老董”和“多位亲友”。 标题、消息来源、具体段落和语句,点评该报道存 模糊的新闻要素会让人质疑该信源是否真实,或者 在的问题,反思调查性报道应遵守的报道规范与原 是记者的编造。 则。 事实上,争议性事件报道中的观点立场越鲜 新传播环境下信息流速增加,碎片阅读习惯导 明,反差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冲击公众的传统价值 致多数人着重阅读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 观和道德观念。 消息来源是帮助读者判断信息的准
的高度凝练,能在最短时间内给读者留下最初印 确性与真实性的重要条件。 对“汤兰兰案”扑朔迷
象,这种“首因效应”也会影响读者对新闻内容的 离,具有重大调查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时,更要强 解读方式。 调冲突双方声音的平衡,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 澎湃新闻在其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先 剖析事件,才能客观反映事实。而这篇报道倾向性 后发布了关于“汤兰兰案”的报道。网站及微博账 明显,这种倾向性在迅速的传播过程中,加入受众 号的标题为《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 的不同解读,导致情绪进一步被放大,负面影响扩 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微信公众号标题为 大,而新闻真实被搁置。 《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 二、避重就轻,因果逻辑叙述不清 狱,然后失踪了……》。 一篇好的调查报道应扛起维护公共利益的旗 事实上,汤兰兰在法律上是受害者,理应得到 帜,做到由果溯因,仔细求证,形成可以推敲完整 保护,而标题给汤兰兰贴上负面标签,似乎她才是 逻辑链条。 应该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接受质疑与被审视的人。 澎湃新闻对“汤兰兰案”的报道形式按照类似 这样具有倾向化的标题,更易导致读者对抗解读模 爆料的快讯体行文,以万秀玲寻找汤兰兰为主要线 式,产生极端派别。 索,组织材料。文章以小标题串联起来:“消失的 其次,在信源的采用上,文章分类梳理了澎湃 户头:母亲服刑8年出狱,女儿户口消失”,“少女
新闻报道中可以作为信源的人和物。整理发现,文 的控诉:被亲生父母性侵,请干爸干妈伸冤” 中提及了30处可采访或获取的信源,其中24个人 “‘怀孕’疑云:真假B超单,已产型宫颈口”
物,6个物质材料。直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有5
位:其中4位均为被告方(汤兰兰母亲、姑姑、万秀
玲现委托律师付健,万秀玲前委托律师王丹阳),
“定
罪:多名被告人当庭翻供,刑警出庭证明无形讯” “要钱电话:‘拿完一万块钱,就不逮他了’” “改名后‘失踪’”:户政科特批,农业户变城镇户。其中,案件的争议点——真假B超单、是否刑讯 于消息来源,应尽可能明确交代,少使用匿名信 逼供部分新闻要素模糊,基本是引用万秀玲和其辩 源。若报道出现失实,媒体应及时公开更正,而非 护律师付健的言论,而没有亲自去医院求证,或者 简单地删除文章。调查报道具有复杂性和真相的扑 尝试联系多名当时参加这起案件的侦查人员。反倒 朔迷离性,媒体应进行跟踪报道。在新传播环境 是在汤兰兰如何举报亲属性侵(也仅仅是万秀玲等 下,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内容的生产者,媒体可以通 被告方的一面之词)、汤兰兰迁户口改名上着墨过 过真实、清晰地呈现事实,联合并合理引导公民如 多,有营造汤兰兰在故意躲避之嫌。 相关领域专家、知情人士、相关部门一同推进调 文中多次强调“寻找汤兰兰”,除标题外,开 查,有利于事情真相的水落石出。 头“今年,汤兰兰23岁了。而她在哪呢?”;结尾 第二,新闻要坚持客观均衡原则。记者在报道 又再次重复“涉案家属们仍在申诉,他们等待着汤 要用平实语言叙述事实,不要加入个人对事件的主 兰兰的出现,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从 观评论,“汤兰兰案”中,记者重复反问“可是汤 标题到导语再到结尾,重复“寻找汤兰兰”,有简 兰兰去哪里了?”,带有偏向性,容易混淆读者对 化问题、转移重点之嫌。 事情性质的判断。同样,新闻报道尤其是调查报道 笔者认为,报道的焦点或者值得深入调查的应 应尽可能地平衡各方事实观点,避免片面信源采 当是这起案件本身的侦查、起诉、判决过程和本案 用。 的争议点。清晰逻辑链的形成需要全面、可信的材 第三,新闻报道不仅要探寻真相,维护公共利 料支撑,也要有质疑已有采访资料的意识,不可根 益,也应该尊重个人权利。美国专业记者协会 1996
据片面的采访资料就推出结论。 年修订的《专业记者守则》中就增加了“最小伤 三、披露无关细节,违背新闻道德伦理 害”(Minimize Harm) 条文。对于未成年人等特殊 追寻事实的真相,不应该以牺牲受害人的合法 人群应当更加尊重与保护他们的权利,舍弃一些与 权益为代价,这是澎湃新闻这篇报道操作最不当的 报道无关的个人细节。新闻需要冷静、质疑与探 部分。本案属于强奸犯罪案,受害者当时为未成 寻,同样也不能放弃“善”和“美”。只有将“真 年,不论从个人隐私还是从保护未成年角度,都属 善美”结合起来,报道才能兼具新闻价值与社会价 于不可公开的案件。媒体也没有权利来寻找汤兰 值。 兰,最终的裁决应该回归司法程序。 新传播环境下传播生态已经重构。公民记者、 文章中,记者公布了汤兰兰的年龄、具体出生 自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内容,但也冲
地、学校、B超单、举报书手稿、新户籍信息,尽管 淡或颠覆了原有的采编编辑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 有些部分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这些信息拼接起来, 新闻的基本原则可以被摒弃,人们依然渴求媒体的 仍然可以“人肉搜素“到汤兰兰。况且,汤兰兰是 严谨、规范和负责。新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并非 否搬家、迁户口是判决之后的事,与案件并无直接 乌托邦式的存在,而应该落实到细节,落实到新闻 关联,记者披露这些无关细节,缺乏对报道对象的 报道的实践中,严肃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 尊重。 坚持专业、公正的报道方式,为公共利益鼓与呼, 四、结论 重新构建起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在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和批评之外,我们也应 当反思,新传播环境下,哪些新闻基本原则仍应遵 循,如何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传播规范与新闻专 业主义的自律。 首先,新闻的第一要义仍然是对真相负责。对
参考文献:
[1]杨洸,郭中实.新闻内容、理解与记忆:解读争议性事
件报道的心智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1).
[2]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1).